排球星空,与你分享排球资讯与快乐。

排球电影《夺冠》》已公映多日,据说上映至第18天,累计票房已突破7亿元。这也反映出广大观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想聊一聊这部电影应排球星空相邀,脑海中瞬间有了因看到剧透花絮而形成的底稿。比如巩俐的背影、朱婷坐在墙角的哭泣、白浪酷似其母年轻时起跳进攻的动作,都让我对《夺冠》有了极高的期待。唯一百思不解的是(包括看完之后)就是为什么让黄渤出演陈忠和?哪哪都挨不上啊。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关于描写女排的影视作品只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拍摄的三部,郭振清主演的《排球之花》;常珊珊主演的《沙鸥》;倪萍主要的电视剧《中国姑娘》。除《沙鸥》因新锐导演张暖昕在拍摄手段有所创新让这部电影产生一些效应之外,另外两部影视作品均反应平平,水波不兴,甚至已经有很多人都不知道。

究其原因,这种平平的反应实在事出有因。除剧本平平之外,演员名气也平平,演技也平平,就很难打造出精品。

《夺冠》则不同,抛开“拼搏精神”的主题之外,整个创作班底均是华人影坛拿出手、叫得响的大咖级。陈可辛加巩俐自不必说,就连几个镜头的配角都是当下活跃在一线的实力派,吴刚、刘敏涛、李现……绝对是电影界的“明星队”。

片头拉开,看到“祖国至上”四个字时,我开始感到热血涌动,按捺不住地拍下了15秒的视频。但涌动持续了没几分钟便开始降温,转折点是从彭昱畅饰演的青年陈忠和出场开始的,一幅怯生生的如刚进县城的中学生模样,实在与“金牌陪打教练”对不上号。

尽管一再提醒自己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电影,尽管反复暗示自己大屏幕上的中国女排是演员演的,但还是不停跳戏,伴随着剧情的延伸一直跳到结尾,原因很简单,影片所有的情节和细节我实在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每一个片段都无法找到代入感,不由自主的就要对号入座,不由自主的就想到当年的比赛,当年的她们。

1981年第一次夺冠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拼搏》,记录了夺冠全过程。而此《夺冠》中,虽然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当年中日决赛的场景,但还是给“内行球迷”留下太多的硬伤。比如10号中国队员(陈亚琼)在比赛中竟变成了最菜的下手发球,并且还是左手。1981的那届日本队员除广濑之外清一色的勾手飘球,而在片中全变成了类似现代的跳飘式。这就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九八一”年的比赛。

总算等到巩俐版“郎平”出现了,坦白说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神似(有点鸡蛋挑骨头)。虽说走路姿态、临场指挥等细节都在极力还原,但总体感觉穿着运动服的巩俐更像一位气场十足的女企业家,而不是身经百战的女教练员。看过郎平暂停时的布置战术都知道她的肢体语言、表情神态是相当丰富的,金句不断:“对方的发球不是炸弹”有“观众再起哄也不能拽住你手不让你发球”,有“我也不知道她的球往哪打”。而这些反应她高超临场指挥艺术的细节在影片中几乎都没有体现。

在“和平大战”这一章节中出现的黄渤版“陈忠和”则像一位不知哪跑出来的油腻大哥,拿着话筒自娱自乐的K起《爱拼才会赢》。要知道,2008北京奥运距今不过十二年,从那时过来的球迷对“黄金一代”几乎如数家珍,但镜头里的“黄金一代”怎么看都像一支技战术稚嫩的二三流球队,加上“陈忠和”手舞足蹈的抢戏。原本有些悲壮的2008奥运被表达得稀里糊涂、马马虎虎。这还是“黄金一代”吗?这还是曾在2004年奥运会上演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对反击的“黄金一代吗?”

直到2016年里约真的中国女排出现时,我有些沮丧的心才慢慢被开始拽回,没错,朱袁张,小蚂蚁,掌柜、小宇宙……这些熟悉的面孔回来了,这才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女排。

不能再“挑刺”了,于我这种“骨灰级”球迷而言,其实应该明白关注的并不是票房和上座率,而是早已融进血脉里,不离不弃的女排情结,是一场场令人血脉贲张,荡气回肠的经典战役,也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这些情怀怎么可以用“像不像”和票房衡量?

于是我励志版观后随笔写道:“用微笑面对蹉跎,看我光明和磊落……不害怕折磨,因为热爱才值得,风雨过后的洒脱,如出一辙的你我,穿越过生命之河”这是《夺冠》的片尾曲《生命之河》。

感谢中国女排带给我们四十年的感动,光荣和梦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