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是一個怎樣的人?衆說紛紜,有人說他是英雄,是抗日名將,也有人說他名不副實,狂妄自大,最終命喪孟良崮。

還有一個評價是一邊倒的,說他絕情寡義,手段殘忍,殺害自己的妻子。

在軍事方面,張靈甫絕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猛將。他從小喜好古文,書法,在書法上面的成就堪稱一絕,說他是大師一點都不爲過。民國時期的書法名家于右任先生,對他的書法都刮目相看。

1923年,剛滿20歲的張靈甫考入了北大歷史系。如果他不從軍,很有可能會成爲一代名家。但是在那個戰火連天國家受辱的時代,張靈甫還是放下了筆桿子,投筆從戎考進了黃埔軍校第四期。

這一期的黃埔軍官生中,有我們後來的林帥,有在上海守衛四行倉庫,一戰出名的謝晉元,有後來成爲國民黨一級上將的胡璉等人,名將輩出。

畢業後,他從見習軍官開始做起,經過十年的努力,一九三三年,在他剛滿30歲的時候,成爲了有着“天下第一師”之稱的國民革命軍第1師上校團長。胡宗南是第一師的師長,蔣介石的絕對嫡系。

衆多黃埔系的同學中,他的升遷之路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快的,這跟他的軍事才能離不開,也跟蔣介石和胡宗南的有意栽培有關係。

文武雙全的張靈甫,此時此刻可以說是仕途一片廣闊。然而命運跟他似乎在開玩笑,不久之後他被判了死刑。

1935年,因爲殺妻張靈甫被送上了軍事法庭。那一年,張靈甫跟隨胡宗南在陝北與我軍作戰。軍官們的家屬都被安排在了西安古城。

除夕夜這一晚,張靈甫休假回家,都說久別勝新歡,然而張靈甫在這一晚上把自己的妻子給殺了,殺了妻子以後,張靈甫連屍體都沒有處理大搖大擺的走出了家門。

吳海蘭

張靈甫爲什麼要殺自己的妻子呢?

這裏傳出了好幾個版本,一個是從王耀武曾經的一個副官吳鳶這裏傳出的,他說張靈甫懷疑他的妻子在外面有人。憤怒之下,在妻子在院中割韭菜的時候,從背後擊殺了她。

不過,這個版本被張靈甫的長子張居禮質疑,他從生母邢鳳英(張靈甫原配)口中瞭解,張靈甫與吳海蘭(第二任妻子),在院子中發生爭吵,然後就聽到一聲槍響。而且他特別強調當時是冬天,哪裏來的韭菜?

所以王耀武副官的說法,存在着很大的問題,但是也不排除感情上面出現問題,從而痛下殺手。

另外一個版本比較直接,說張靈甫發現了自己的妻子吳海蘭偷自己的軍事文件,所以懷疑她是我軍的臥底,然後才殺她,這也是張靈甫後來爲自己辯解時所用的口供。

不過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下,直接痛下殺手未免有點過激,何況對方是自己的親人,相濡以沫的對象。

于鳳至

不管怎樣,張靈甫殺妻案被鬧得滿城風雨,由於張靈甫是軍事將領,而且還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不肯罷休的孃家人,寫了一紙訴狀,通過西安婦女協會交給了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于鳳至又將這份訴狀,轉交給她的閨蜜宋美齡。

當時,蔣介石正在全國開展“新生活運動”,給老百姓灌輸“禮義廉恥,國民道德”等等觀念,聽到自己部隊的堂堂一名團長,在家裏殺害了自己的妻子,於是一紙命令,將張靈甫送至南京,經過軍事法庭初審判處他死刑。

從最終的判決上來看,當時蔣介石動了真怒,張靈甫也是萬念俱灰,在牢裏準備等死。而且在獄中他還得了瘧疾,幾乎奄奄一息。

不過,當時的典獄長和他關係非常不錯,對他的處境也表示非常的同情。每天給張靈甫打氣,還細心的安排了獄醫給張靈甫治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張靈甫終於起死回生,戰勝了病魔,重新燃起了求生的慾望。

在典獄長的勸說下,張靈甫再次向軍事法庭提交申訴書。說吳海蘭是我軍臥底,偷張靈甫軍事文件等傳聞,大有可能在這一次訴訟中提出來的。

也幸虧這位典獄長的幫助,纔將張靈甫從鬼門中拉了回來。第二次受審,張靈甫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算是撿回了一條小命。

不管張靈甫因何原因殺害自己的妻子,一定程度上,張靈甫這個人還是比較極端和冷血的。要知道他殺第二任妻子吳海蘭的時候,他們還有一個孩子。而且他殺自己妻子的時候,根本就沒想躲躲藏藏,好像做了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

個人觀點,在親情上張靈甫視乎過於涼薄,不過在軍事上,他的確是一個出色的將領。

後來抗戰爆發,張靈甫的人生也發生逆轉,蔣介石給了所有在押的有過將領,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也因此張靈甫10年期未滿,就重新上了戰場,投到了王耀武的51師,改名“靈甫”。

王耀武

重生後的張靈甫,的確不辱使命,淞滬會戰爆發後,51師與58師編成74軍,趕赴上海抗戰。張靈甫擔任王耀武的51師旗下305團上校團長(官復原職),在有着“血肉磨坊”之稱的羅店與日軍對戰,305團是當時新建的團,一度與武器佔優的日軍對攻,讓人刮目。

隨後的南京保衛戰,張靈甫又擔任阻擊任務與日軍血戰,成功掩護主力撤退,自己當時還受了不小的傷。此戰之後,因他作戰勇猛被提拔爲51師153旅副旅長,併兼任305團團長。

雖然,抗戰時期張靈甫打了不少惡仗,但讓他名聲大振的一戰,則是1938年間發生的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大捷”。此戰張靈甫力排衆議,學三國鄧艾偷渡陰平奇襲蜀國的方案。

挑選了一批不怕死的戰士,親自率領從敵人背後,攀爬上了張古山的峭壁,攻佔了張古山,與日軍血戰5個晝夜,牽制了大量的日軍。接着國軍開始反攻,收復了九江以南全部失地。歷史上這次戰役被稱爲“德安大捷”或者叫"萬家嶺大捷",張靈甫一戰成名。

抗戰時期,由於張靈甫級別比較低,所以日軍方面並沒有對他十分關注。日軍作戰文獻中,提到張靈甫的文件爲0,而他的上級王耀武則有9份,最多的是李宗仁被提到了241次,排名第二的是張自忠將軍,第三是衛立煌將領,王耀武排名第四。

雖然抗戰張靈甫打的不錯,真正讓他成爲名將的是解放戰爭。

抗戰勝利後,張靈甫名聲達到了人生顛覆,不僅被升爲74軍軍長,還受到了蔣介石的特殊照顧,還身兼南京衛戍司令,被人稱爲“御林軍首領”。

而且之後,74軍改編爲整編74師,是國軍五大王牌之首,是我軍的交戰主力,張靈甫也成爲了國共兩軍焦點中的焦點。

1947年,蔣介石與我軍的交戰中,喫了幾次虧,於是開始從主動攻擊,變成重點打擊。重點打擊當時的延安,和山東地區,在山東戰場上,當時有國軍3大王牌主力,張靈甫也在其中,並且以74師爲骨幹組成第一兵團,成爲打擊我軍的主力。

他們的對手,則是我軍的粟裕與陳毅。

粟大將率領的華中野戰軍與陳帥的山東野戰軍,剛開始與張靈甫交手,可以說負多勝少,喫了不少次悶虧,這跟他們低估張靈甫以及他的整編74師有一定關係。

客觀的說,此時我軍跟國軍硬碰硬,根本不是對手。武器裝備就是一大差距,而且整編74師配備的都是美機械化裝備,硬碰硬喫虧是必然。

正所謂驕兵必敗,喫了幾次勝仗的國軍,心裏總免不了對我軍開始輕視,張靈甫也是如此。我軍幾次碰壁,開始調整戰略戰術,當時華中野戰軍的6師副師長王必成,由於幾次在張靈甫手中喫敗仗,被處分。他當即表示,以後有打張靈甫的機會,一定不要忘記6師,粟裕也表示一定記住。

所以,當時的我軍士兵到軍官,一個個都憋足了勁想要幹掉張靈甫,機會終於來了。1947年5月12日,蔣介石在自己府邸開會,讓張靈甫必須拿下坦埠。這個命令讓張靈甫丟掉了小命。

因爲不久前,時任組建不久的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粟裕,醞釀了一個連參謀長都震驚的計劃,把張靈甫從第一兵團中掏出來,然後殲滅他,這個計劃很瘋狂。但是最終粟裕做到了,這就是有名的孟良崮戰役。

我軍經過一些曲折,終於對整編74師形成了包圍圈,當時情況比較有趣,張靈甫是戰爭的中心,在外是我軍的包圍圈,再外圍則是國軍40萬大軍的包圍圈。張靈甫在開戰之前,就已經聞到了一點火藥味,因爲他後方的補給點垛莊被我軍攻佔了,這支部隊正是之前受欺負的王必成率領的,這次也算報仇了。

後來,張靈甫攻打坦埠時,發現我軍主動出擊,張靈甫感覺不妙,立馬把全軍拉上了附近的孟良崮。這也是他最後的選擇,孟良崮是廬山山區的主峯,地勢陡峭,草木稀疏,難守也難攻。

下面就是兩軍搶時間的時候,蔣介石看到戰機,命令張靈甫牽制住我軍,又命令周圍部隊立馬向孟良崮靠近,而我軍爲了快速殲滅整編74師,派了5個主力縱隊15萬人,圍殺張靈甫的3萬多人馬。

這是一場趕時間的戰役,由於張靈甫的友軍不給力,最終被我軍全殲。

對於這場戰爭中張靈甫的表現,褒貶不一,有說他狂妄自大,孤軍深入,也有將他神化,罵友軍不給力的。不過戰後,蔣介石在總結74師戰敗原因時,說張靈甫“輕狂冒進”,當然這也代表不了什麼,張靈甫帶兵的能力是值得認可的,蔣介石如此說,頂多算事後諸葛亮的說辭,否定不了張靈甫在軍事上的能力。

各位看官,你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