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過自己的發展到了1939年,德國軍隊的人數已經突破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一度成爲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從波蘭戰役後,德軍在軍事上取得一系列巨大的勝利,不但僅用了40天不到就將兩個歐洲霸主之一的法國攻陷,還將另一個霸主英國打得奄奄一息。

1940年12月,當希特勒感覺入侵蘇聯時機合適時,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爲,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其中3/4集中在烏拉爾山以西。如果能夠拿下這些地區,那麼蘇聯的工業體系就會崩潰,就無力再支撐戰爭。

在1941年的嚴冬到來之前,德軍在蘇聯境內取得了出乎世人意料的成功。德軍高層便出現了這樣的分歧:希特勒希望兵分兩路同時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而將軍們則希望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希特勒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爲了石油和工業原料。

戰爭不僅是一個燒錢的遊戲,更是消耗人口。戰爭期間,斯大林發明了一種被稱爲“看不見的師”的制度,即一個師從營級以上軍官都配備兩名副官。一旦需要新建一個編制的師,就從這兩名副官中調走一個,只需要徵召新兵就可以快速組建一個整編師。這種制度的效果如何呢?戰爭初期,蘇軍精銳損失多達數百萬,保衛莫斯科的蘇軍也只有125萬人。然而短時間內,蘇軍便得以迅速重新擴充到400個滿編師,人數更是接近1000萬。這便是不少德軍軍官在戰爭後期感慨蘇軍“越打越多”的原因。

蘇聯統治時期,爲何蒙古國不允許蒙古國人讚頌成吉思汗?

蒙古、俄羅斯(蘇)這師徒倆, 佔領一片地方有兩個途徑,一是移民實之;一是更換文化思想。後者叫同化。俄、蘇東擴中,移民一直在做。

既然不能讓蒙古人消失,換腦當然是最先要做的,包括蒙古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經歷了全方位的變革。一定時期內蒙古國只剩下了對外的空名。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榜眼、精神寄託、和凝聚的核心,自然不能保留了。

成吉思汗的征伐,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改變了世界格局,使西方社會由城邦國家向民族國家轉型,間接地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其歷史作用還是不能忽視的。但從人類情感的角度出發,征伐與殺戮卻是不應被頌揚的。歷史人物終究不能脫離歷史場景予以評價,過度的褒貶,對於於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是有害的。

實際上漠北是蒙古大汗(黃金家族)用來流放罪人和獲取奴隸的地方,漠北蒙古和成吉思汗家的關係,基本等同於谷壽夫(日軍第四師團師團長,南京大屠殺的直接執行人,戰後在南京被國民政府在南京槍決)和南京人民的關係。

蘇聯就是要絕斷歷史,絕斷文化,連喇嘛都殺完了,沒有精神領袖,沒有信仰,沒有了蒙古文字還想什麼文化傳承人!

曾經的蘇聯軍事強大!現如今卻長滿了鐵鏽!

蘇聯的鋼鐵洪流,歐洲曾經的夢魘

在1991年前,全世界有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蘇聯,兩個國家爲了爭霸世界,窮兵黷武,特別是蘇聯,無視民生,大力發展軍工產業,導致國內物價高漲,民怨沸騰,最終因各種原因落敗,被肢解成15個國家。

在軍事領域,蘇聯所創的許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仍然沒有國家可以超越。

蘇聯武裝力量由5個軍種組成,分別爲陸軍、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戰略火箭軍,邊防部隊(國家安全委員會管理)、內務部隊(內務人民委員部管理)和民防部隊。1988年,蘇聯武裝力量的總兵力達到創紀錄的513萬人,這還不包括邊防軍和內務部隊。。

蘇聯的核武庫十分龐大,爲些核武就是爲了對抗美國。據統計,蘇聯的核彈頭一共有27000枚,其中11000枚還是戰略核彈頭,每一枚都能夠毀滅一座城市。

蘇聯紅海軍當時爲世界第二大遠洋海軍。有45萬兵力,分爲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和裏海區艦隊。蘇聯空軍有45萬官兵,其中遠程航空兵編爲5個集團軍,裝備中遠程轟炸機752架。

蘇聯國土防空軍人數爲63.5萬,編入5個防空區和10個軍區的防空軍序列,擁有防空截擊機2370架,包括米格-23型890架、米格-25型480架、米格-31型270架、蘇-15型500架、蘇-27型230架、伊爾-76型預警機15架等。

蘇聯在80年代初已形成極度畸形的國民經濟特徵。軍工產品佔機器製造業的60%以上,軍事支出佔國民總產值23%,到80年代末上述指標分別提高到80%和28%。雖然擁有同美國抗衡的強大實力,卻由於窮兵黷武,加上入侵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墓,最終導致瞭解體。

現如今,帝國輝煌不再,只留下了滿目的瘡痍和一座座鋼鐵戰車的墳墓,向人們無聲地訴說着帝國曾經的榮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