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石阡和思南交界地带,有一座山势南高北低,随处可见悬崖绝壁的高山,山南、西、北三面有黑滩河环绕,东部的地势稍缓,南端的虎井沟,宽不足10米,长约300米,靠着困牛山的悬崖,最高有70多米,远远看去,此山就像一头巨牛静静伏卧着,当地人以形状为山取名唤困牛山。

在困牛山村赵家山组的一侧,建设有一座高10.5米,底座长9米、宽3米,呈火炬状的巨大纪念碑,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高碑主体右为红六军团军旗,左为困牛山,旗与山融为一体成丰碑。碑座下方,刻有“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等字样。

在困牛山纪念碑处,还有红军烈士安葬地,每一年都有很多群众自发来到这里祭扫,栽种下的十几株常青树如今枝繁叶茂。

这座纪念碑便是纪念1934年10月16日凌晨,红18师52团困牛山陷入敌军层层包围中,团长田海清率领的100余红军奋勇阻击,直至弹尽粮绝,最终集体跳崖,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1934年8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危急的时刻,奉上级命令,红六军团两个师6个团共计9700余人,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一个多月后,先头部队进入贵州石阡的甘溪一带,遭遇桂军主力伏击,战斗即刻打响,红军部队被截为3段,首尾不能相顾。

面对敌强我弱,整个军团又被截为几段,陷入湘桂黔3个省敌军24个团重围的不利局面,经过重新部署,军团首长命令部队分头突围转战,前期为整个队伍先锋的红52团,团长田海清率800多名红军战士断后,目的是拖住全部敌军和地方民团,保卫军团指挥部的安全。

团长田海清率部经过激烈战斗和艰苦转战,抵达龙塘朱家坝,准备从板桥渡石阡河去印江,不料被敌军先抵板桥设防,不得不转移到地势险峻的困牛山。

困牛山一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包围,地形险恶。由于地形不熟,加上途中部分红军误食桐油,行走不便,又怕误伤被裹挟在敌军中的百姓,红军不便展开战斗。紧急中,红军从陡壁荆丛中逐个下营盘垴到三步跳,沿河沟突围,夜宿蒙人湾和老君山。

此时,敌军不断增援,对红52团形成合围之势,这天下午,红52团在虎井沟约500米长一段进行顽强抵抗,许多战士弹尽粮绝宁愿殉难,不愿当俘虏,最后集体跳崖,团长田海清壮烈牺牲。

田海清,四川人,1907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不久后入党,先后担任红三军团排长、连长,第三师九团团长、红七军第二十一师代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赣州战役。

1932年6月,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需要,湘赣军区第四军分区决定以江西崇义和上犹两个县的独立团为基础,成立独立第12师,全师一千多人,任命叶长庚为师长,田海清担任35团团长。

上犹鹅形村

独立12师成立后,打了一系列的胜仗,1932年11月,在部队转战过程中,由于师长叶长庚突然患上了疟疾,无法跟随部队行动,此时敌人围剿正急,为此,军区批准师长离队休养,师长一职由35团团长田海清代理。

随后,代师长田海清率红军抵达崇义县思顺镇,当时镇上有粤军的一个营驻守。师政委主张消灭了这股敌人再走,田海清认为敌人4个团的兵力正在尾追,军情紧急,应当继续转移,所以不同意打。由于意见不统一,红军在思顺镇对面的山上白白停留了六个多小时。直到后卫部队报告敌人已经追近了,政委才同意红军继续转移。走出60多里后,天已经黑了,田海清主张连夜行军,彻底摆脱敌人。不料再次遭到了政委的反对,他认为部队已经脱离了危险,便下令宿营过夜。

没有想到的是清晨,部队进入上犹鹅形村境内时,被追敌赶上。田海清率部奋力抵抗,但由于敌众我寡,最终仅有700余人突出重围,损失一千余人。鹅形战斗,独立第12师遭遇惨重失利,战后,师政委被撤职和开除党籍,并被判处监禁三个月。代师长田海清降为团长,并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

上犹鹅形村红军指挥部

由于该师损失很大,随后独立十二师缩编为五十一团,田海清任团长,后编入六军团第十七师第五十一团,田海清仍担任团长。不久,调任十八师五十二团团长,1934年8月随红六军团长征西征。

历史的烽烟已经远去和消失,田海清,这位起起伏伏的英雄团长,在面对困牛山黑压压的敌军包围过来,身上还背负着“留党察看”处分这个包袱的英雄团长,他将处分置之度外,为了红六军团西征突围,为了不当敌人的俘虏,毅然选择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这种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红军英雄团长,许多后人都对他深切怀念,由衷敬佩和赞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