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都觉得,我军使用的第一款火箭炮,就是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使用的苏制“喀秋莎”火箭炮,其实在这之前,志愿军还使用了一款纯国产的505/506火箭炮。它虽然装备不多,但却跟着志愿军从入朝第一战云山战役,一直打到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曾从敌军手里缴获过两款火箭武器,一款是巴祖卡火箭筒,另一款绰号“老忠实”的4.5英寸火箭弹。这两款火箭武器都是美国援助,并由运输大队长转交我军的。晋察冀边区工业局技师张奎元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一款火箭弹,采用的是旋转稳定方式,而非美制的尾翼稳定式,或许是效果不太理想,没有进一步发展。

但我军的火箭弹研究并没有停止,五十兵工厂成都分厂就一直在从事火箭弹的研究。1949年7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成都分厂搬到沈阳继续从事火箭弹研究,并成立了以吕去病为首的七人研究小组。这七人后来大部分都成为“两弹一星“工程中的重要人物。

运输大队长送来的美制4.5吋火箭弹,试射后发现毫无精度可言

到1950年5月和6月,东北兵工部五二兵工厂先后定型了两款火箭炮,它采用的427、488火箭弹以美军二战中使用的M8火箭弹为蓝本,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受限于当时国内兵器制造业的水平限制,国产的这两款火箭弹都比M8结构简单,相应的威力也小一些,但却便于国内批量生产。

两款火箭炮问世之后,一直没有正式命名,有叫M501式4吋6管火箭筒的,有叫A3式102毫米野战火箭炮的,有叫东北4吋排炮的,还有叫M505式4吋排炮等等,为了方便记录,后人统一管它们叫505/506型火箭炮。

火箭炮刚刚问世,朝鲜战争就爆发了,4个月后志愿军入朝参战,就小批量的试装了一些。在入朝第一战云山之战中,志愿军第39军就曾使用过506型火箭炮,此时的火箭弹还是配备师属炮兵的,

有人会说,抗美援朝时我们不是有苏制的”喀秋莎“火箭炮吗?其实志愿军大量换装苏械那都是五次战役之后的事了。正是因为我们前面五次战役打得好,不但打怕了美国人,也打服了苏联人,才有了后来的苏援。在此之前,志愿军就是靠着”万国造“的武器,将战线推回了三八线。

防守的志愿军手里的武器五花八门

1951年4月,原骑兵第3师改编为志愿军炮兵210团,配备了506型火箭炮。原来冲锋的战马,变成了拉炮的驮马。该团入朝参战后,先配属给43军进行机动防御作战。上级命令尽快摸清506型火箭炮的作战性能,于是210团2营营长伊翔臣率领一个火箭炮连(装备4门506型火箭炮)参加了281高地反击战。

炮连一口气打了6个齐射,歼敌两个连及两个迫击炮阵地,上级对这个战果表示满意。一年后,210团又配属给38军作战,在398.4高地作战中,210团1营向高地上进行了5次齐射,摧毁美军第3师一个碉堡群,并将敌阵地前的雷区、铁丝网等防御设施彻底破坏,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攻坚作战。

在10月7日的360高地反击战中,210团1营12门火箭炮进行了14次火力反击,第一次齐射就歼敌一个连。双方激战3日,坚守主峰的志愿军仅剩9人,但仍然在火箭炮的支援下守住了阵地。

1953年5月,210团1营和2营分别配属23军和24军进行战术反击作战,在6月11月的反击战中,1营6个齐射共歼敌700余人,击毁汽车19辆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

金城战役中的志愿军火箭炮阵地

7月,金城战役打响。2营支援73师向敌发起进攻,在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下,2营不断变换位置,仅2营6连就摧毁敌军9个迫击炮阵地和火力点,极大的缓解了步兵的进攻阻力。而1营5连在面对两个营的敌军反击时,3次齐射就歼敌274人,有力的挫败了敌人的企图。

从这些战例中可以看出,506型火箭炮胜在轻便,可以随时转移阵地,这在敌军炮火占压倒性优势时显得尤其重要。但它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火力不足。同时期的”喀秋莎“是8轨16弹,而美军的T66火箭炮则是24管的,6管的506就明显不够用了。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军停止研发506型火箭炮,并将成品全部支援给了北越,在后来的奠边府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