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愛拖延的生活習慣非常常見,孩子們身上的自律能力差,這使得他們做事的效率大打折扣。當拖延已然成爲大多數孩子的生活常態時,家長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應對呢?

有的家長會不斷地催促,有的家長會把期望寄託於孩子長大了就好,顯然,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夠很好地改善孩子愛拖延的習慣,真正想要改善孩子身上的拖延症,父母們還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應對。

孩子做事愛拖延,急脾氣的媽媽被氣到住院,甦醒後直言:不是我生的

李女士是急脾氣,平時做事幹淨利索,作爲全職媽媽的她,雖然每天都過得很辛苦,但是整個家卻被她料理得井井有條。不過,李女士也有她的煩惱,那就是自家的孩子實在是太愛拖延了,孩子磨磨蹭蹭的樣子着實讓她有些看不慣。

早上的時候,明明李女士起牀很早,但是因爲孩子的磨蹭有好幾次都遲到了。雖然這期間李女士不斷地催促着孩子快一點,但是孩子卻對媽媽的催促置若罔聞,甚至有時候還越催越慢。爲此李女士沒少訓斥孩子,可是孩子拖拉磨蹭的樣子一點都沒有改變。

前幾天孩子期末考試,李女士擔心孩子又因爲磨蹭而遲到,於是早早地就做好準備。可是沒想到孩子面對重要的考試還是一副慢悠悠的樣子。好在李女士一路爭分奪秒終於趕在開考前把孩子送進了教室。不過也因爲有一些過於着急,李女士送完孩子後便覺得有些頭暈,隨即暈倒在地。

後來李女士被好心的路人送到了醫院,並且通知了家屬,而孩子也是考完試便趕到了醫院。李女士甦醒後,看到病牀前的孩子很無奈地嘟囔道,"這孩子怕不是我親生的吧?我一個急脾氣的人怎麼就生出來一個這麼愛磨蹭的娃?真是皇上不急太監急!"

孩子爲什麼會愛拖拉?

1.時間觀念不強

當孩子對於時間觀念的認知不夠準確時,孩子很容易會有拖拉的表現產生。在孩子的意識中,他們無法正確地看待時間的緊迫,自然也無法在行動力上有所提升

2.做事缺乏興趣

當孩子面對的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時,拖拉其實便成了孩子的一種被動接受的表現。孩子沒有想要完成事情的熱情,自然會延伸出消極對待的情緒。

3.自身能力缺乏

當孩子身上的能力不足夠使得他們能妥善地完成眼前的事情時,這種能力上的缺乏便會妨礙到他們做事的效率。孩子自身的生活經驗不足或者是自理能力差都有可能導致拖拉的情況發生。

父母如何正確地改善孩子愛拖延的習慣?

1.培養孩子身上的時間概念

父母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意識到10分鐘和15分鐘的區別,讓孩子在具體的事情上明白時間的差別。父母們也可以制定時間計劃,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進而感受到時間的長短。

2.注重孩子的能力培養

當孩子身上具備了完成所需要做的事情的能力時,他們更加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所需要完成的任務。父母注重孩子身上的能力培養自然會爲孩子提升做事效率打好了基礎。

3.陪伴孩子一起做計劃

有了計劃的催促,孩子們更加能夠主動地去完成計劃中所需要完成的內容。相較於父母的催促,孩子在按照計劃行事的時候,自身主動性會更加發揮成效。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習慣非常常見,父母們有必要對此給予一定的重視,找到孩子拖拉的真正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習慣改善,這樣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幫助。大家對於孩子拖拉的習慣改善有哪些經驗分享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