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

閨蜜說自己愛上了一個優質男,但每天都很自卑,總覺得配不上對方。

在我們眼裏,對方並沒有那麼完美,但在閨蜜眼裏卻覺得對方很優秀,以致於自己要變得更完美才足以配得上他。

其實,這不過是閨蜜給自己套上了一層光環而已。

這便是“光環效應”產生的效果。

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它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啓示呢?一起和有書君來看看吧。

三分鐘心理學,帶你看穿人心。

每週三清晨六點半,【心理】專欄與您準時相約。

1830年,32歲的普希金在莫斯科的一個舞會上邂逅了一位絕色女子,她叫娜塔莉婭·岡察洛娃。

她有着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顏,婀娜的身段,說傾國傾城也不過分。

浪漫的詩人一見鍾情,展開了激烈的攻勢,終於如願抱得美人歸。

他以爲這樣的一位美人,必然才情卓絕、品性高潔,是一生的靈魂伴侶,所以每次寫完一首詩,都忍不住讀給她聽。

但她一點兒不耐煩,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將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好在舞會上出盡風頭。

可是,普希金太愛她了,總是竭盡全力滿足她的奢侈需求,以至於不得不努力創作,以填補空缺,卻又因爲娜塔莉婭總是纏着他陪着參加各種無聊的聚會而無力創作。

最後,還因爲妻子出軌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

一代詩壇巨匠最後落得這個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很多人不解,普希金是被下了降頭嗎?

當然不是,只是因爲光環效應而失去了理智罷了。

光環效應是什麼?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

他認爲,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

一個人如果被認爲是好的,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壞籠罩,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

一個人如果被認爲是壞的,就會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籠罩,被認爲具有各種壞品質。

這就好像颳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月暈,由此得名。

光壞效應說白了就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偏差,往往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

比如,誰能想到天生沒有四肢,生活起居全依賴妻子的人會出軌?

乙武洋匡卻心安理得地做了,而且15年間高達50多人。

他頻繁出入夜店、酒吧,調戲騷擾身邊一切可接觸的女性,甚至連照顧他的護工也不放過。

可在大家印象中,他一直都是個積極樂觀有才華,愛笑愛家愛老婆的好男人,更何況名校畢業的妻子仁美爲了這個家真的付出了一切。

直到真相被曝光,一張張香豔的出軌照擺在眼前,仁美才敢相信自己的青春和癡情原來都錯付了。

真可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可我們卻常常習慣於以貌取人。

此外,迷信權威、明星效應、品牌效應、愛屋及烏等等都是因爲光環效應,可以說它就像太陽一樣輻射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它是怎麼發生的?

前不久爆出的“666PUA案件”也與光環效應有關。

2018年,24歲的楊朔在酒吧認識了18歲的蘇杏,並很快發展爲情侶。

可在短短兩年時間裏,她不間斷地向他索取昂貴的禮物,甚至要求每天轉賬666元來表示愛意。

她說:“愛我的方式,只有轉賬。”

爲了維繫這段感情,楊朔只能想方設法籌錢滿足蘇杏的一切要求,可換來的卻是她無休止的羞辱和壓榨。

最終,陽光大男孩被生生折磨得鬱鬱寡歡,直到因爲崩潰而燒炭自殺,只留下一句話:“蘇杏,終我一生,引你正確的道路。”

他以爲自己是上帝派來拯救她的天使,卻不明白自己的跪舔在她眼中從來一文不值,他高估了愛的力量,更大大低估了人性的淡漠。

這個悲劇在常人看來有點匪夷所思吧?

可是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楊朔這樣的人身上。

每一個被PUA的人都像魔怔了一樣,爲了心中某種執着,任由別人無下限地傷害自己,卻渾然不覺。

這是因爲人的情感傾向向來很主觀,也很武斷,所以會毫無猶豫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合理化接觸到的人和物,並想方設法加以印證、放大。

而對於那些與既有認知不相符的部分,又會出於自我保護本能,選擇迴避、虛化,甚至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光環效應的負面影響呢?

“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

注意投射傾向

投射理論認爲,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就是對自己的看法。

陰謀論者,看誰都像陰謀家;懷疑論者,懷疑一切;心善之人,總以最大的善意揣測他人。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流傳至今,依然意味深長。

一天他們比賽坐禪,蘇東坡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

佛印笑眯眯地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很開心,轉頭卻對佛印說:“我看你像一坨屎。”

說罷,得意洋洋地笑了,回到家就向蘇小妹炫耀這份所謂的勝利,不料卻被狠狠地教育了:“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佛印師父心裏想的是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裏想的是糞,所以看大師像糞。你的臭嘴巴呀。”

所以,當我們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時,得注意這是否是自己的偏執?

看優點時,也是如此,得注意是否是一廂情願?

最好是保持中立、不批判的態度,多方考證,客觀判斷。

避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想當然地以爲某個人就該是怎樣,按圖索驥,而不加辨別。

比如,以職業待人。

有個姑娘去相親,對方一聽她是做公關的,就下意識認定她不是個正經姑娘,事實上她很有個人魅力,還特正直,對亂七八糟關係的容忍度比絕大多數人都低。

但他不信,也不願聽,結果完美錯過。

再比如,以朋友圈但虛假人設待人。

這些年屢見不鮮的“殺豬盤”事件莫外如是,不法分子首先在朋友圈精心打造一個人設,然後等你上鉤了,慢慢地把目標引入事先精心佈置好的陷阱中,比如賭博。

所以,看人一定不能過於相信表面的、臉譜化的東西,要明白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既然人設可以僞裝,感情可以全靠技巧,那片面認知就更不可信了。

當然,在剛剛認識的時候,可以作爲參考,但不能偏信偏聽。

行走於世,保持理智和判斷力,凡事多動動腦子,分析下合理性和反常性,纔不至於被誤導。

不要循環論證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常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

假如你對某人存有懷疑之心,就會不自覺地疏遠他,時間久了,對方肯定會有感覺,自然一點點變得不再那麼可信賴,然後你會得到驗證:他真的不可信。

殊不知,信任是相互的,其他時候也是如此,別人怎麼待我們,往往取決於自己如何待他人。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又先入爲主的時候,保持警覺:我是不是在鑽牛角尖?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小心一切沒有確切根據的判斷,同時不要以偏概全,因爲很多事情都沒有必然聯繫。

比如,對朋友仗義的人,不一定對家人一樣有責任心,成龍大哥就是最好的例子。

滿嘴甜言蜜語的人,不一定真的愛你,有可能他對誰都這樣,只能證明他真的很會說情話。

凡事,保持一定開放態度,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光環效應本身無所謂對錯好壞。

但是,若不夠理智,被不合理的情緒左右,就會掉入它的陷阱。

輕則引起沒有必要的誤會,重則變得是非不分、誤入歧途。

所以,光環效應的存在就是提醒我們,作爲成年人,要學會客觀地看待萬事萬物,不要以偏概全,時時保持判斷力,才能修煉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