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你好。

前些天,我們聊到剛剛過去的這個中秋國慶假期“像過年”。的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以來第一個“超長黃金週”,許多人都攢着一股勁兒。據測算,八天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讓我們對這股熱情勁兒有了更直觀感受。留心觀察,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同樣是出門在外,大家旅行的姿勢卻是五花八門、天差地別——有人出遊堪稱軍訓拉練,有人旅行更像是換個地方躺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實不相瞞,評論君國慶期間就踐行了一次軍訓式旅行:早晨5點多起牀,先乘大巴車再換電瓶車,又花3個多小時在高原徒步5公里,終於來到雪山聖湖跟前,算得上是頗費周折,整體體驗應了網友那句話:眼睛的天堂,身體的地獄。記得長假期間兩則新聞曾引起不少關注:黃山,風雨交加中,一名遊客爬到半山被堵在人堆裏,進退兩難之際崩潰大喊“我後悔了!我不想出來玩了!我想回家!”;四川稻城亞丁,因往返時間不夠,部分遊客在中途被勸返,遺憾而歸。許多人表示共鳴,也有不少人在評論區調侃“還好沒去”“躺着不香嗎”。

稻城亞丁仙乃日雪山

騎行去西藏,穿越大沙漠,徒步冰川雪山……除了這樣的高難度旅行,一些行程安排緊湊、高強度的出遊也被評價“旅行如拉練”:景點五六個,攻略四五頁,日行兩萬步,看好的景點一定要打卡,特色的項目一定要體驗,經典的美食一定要現場品嚐。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鹹魚式度假:出門在外,沒有必須要去的景點,興致來了就出門逛逛喫喫,感覺累了就酒店躺平,“睡到自然醒”是底線要求,“換個地兒躺着”堪稱人生信條

假期是一種稀缺資源,效益最大化是人們的共同追求。但具體到旅行形式的選擇,對值與不值的價值判斷,卻因人而異。究其根源,在於人們旅行理念的差異、對假期訴求的不同。對有的人來說,“來都來了”“玩得值”是逃不開的旅行箴言,爲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或者心目中的聖地,更是可以不辭山水、揮汗如雨,再累也能苦中作樂,盡興纔算不負此行。而對有的人而言,假期是一個難得的逃離日常工作、生活節奏的窗口,其真諦在於隨心所欲、解壓釋負,在於不用按部就班,而最核心的要義在於允許時間稍微被“浪費”,生命暫時被“虛度”。這種旅行哲學可能有對假期“人從衆”模式的逃避,但更多是遵從內心意願的自洽選擇。

雖然也有不少人將軍訓式旅遊和佛系旅行相結合,但擁有不同旅行習慣者時時難以相互認同、理解,比如常常聽到有人詬病前者消耗自我,有人批評後者浪費生命。事實上,是輕裝上陣還是全副武裝,是隨性恣意、自由自在還是嚴絲合縫、精打細算,是偏重看見世界還是愉悅身心,都無可指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香”選擇。各美其美、各行其樂,共同構成生動、多元的旅遊消費圖景。

(圖片來源:搜狐網)

旅行偏好沒有優劣高下之別,旅伴卻有合拍與否之分。你之蜜糖,彼之砒霜。結伴出行,最悲劇的事情莫過於:你興致勃勃想去探訪名勝、登覽河山,我意興闌珊只想在酒店喝奶茶喫外賣、放空發呆。出遊理念的分歧可能讓旅行體驗大打折扣,不少人對此有過刻骨銘心的慘痛教訓,以致於在某平臺“如何找到合適的旅行同伴”問題下,有人言辭懇切地建議到“不帶旅伴、不帶旅伴、不帶旅伴!”

沿途見聞,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曾是旅行的重要內容。而今,旅行的訴求日趨豐富,旅行的玩法日益多元,旅行的動因更加廣泛。有人重旅行,有人重休假,在跟着美景去旅行之外,衍生出跟着酒店、美食去旅行。這背後,展現的是旅遊從觀光型到度假型的擴張,是高品質休閒放鬆等需求逐漸壯大。旅遊版圖的豐富,旅行理念的變遷升級,更爲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寫下生動註腳。而對於各地而言,這也意味着,搭建更加多元、立體的旅遊消費場景,才能更好滿足多樣化消費層次的需求,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更多機遇。

這正是:出門在外,各有所愛;從心所欲,各自精彩。大家晚安!

(文 | 何娟)

| 薦書 |

★ ☆ ★

《與世界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世界談談心》。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爲都市、生活、藝文、校園、新知、科技、心理、食飲、光影、風尚10個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這個世界的豐富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這本書所收錄的,也只是我們這個宏大時代的吉光片羽。但這些文化現象、社會風尚、思想觀念,就像風與水之於大地,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覺中刻畫着我們的時代。我們嘗試從中看到水的走向、聽到風的聲音,去發現、接受和推動改變。我們希望,瞬間的積澱不要流淌,歲月的饋贈別被消磨,而是在時間的河牀上凝聚起沉潛的力量。我們希望,能與讀者一道觀察、思考,發現更廣闊的時代,與社會一起向陽生長。

— “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套裝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