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与湖南省相对应,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该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下辖12个省辖市。其中,就宜都市和掇刀区来说,历史悠久,名字和刘备、关羽有关。一方面,公元210年,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另一方面,掇刀区正式成立于2001年,因三国名将关羽屯兵练军、刀掇巨石而得名。

宜都市

一方面,就宜都市来说。宜都,湖北省直辖、宜昌市代管县级市,位于鄂西南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地过渡地带,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介于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之间。就宜都市的历史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湖北省宜都市一带属南郡这一建制。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设有县制,名夷道县,治所在今陆城,隶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公元210年,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

三国时期,宜都郡属吴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佷山四县。隋开皇七年(587年)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属松州,后属南郡。宋朝时,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清顺治四年(1647年),宜都隶属于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到了1913年,宜都县属湖北省荆南道。1987年11月30日,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县级)。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如今,县级宜都市隶属于湖北省,由宜昌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县级宜都市总面积达13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0万人。

掇刀区

另一方面,就掇刀区来说。掇刀区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地处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角与钟祥市相连,西南角与当阳市交界,北与东宝区毗邻,南与沙洋县接壤,介于北纬30°44'57"-31°04'06",东径112°02'14"-112°21'36"之间。就掇刀区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湖北省掇刀区一带属南郡这一建制。西汉时期,该地区属南郡当阳县。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荆门市掇刀区一带先属蜀汉,后成为东吴的疆域。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分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掇刀属荆门县域。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掇刀属长林县域。

最后,五代,掇刀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领长林、当阳二县,属荆湖北路,掇刀属荆门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府治当阳,次年移治长林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当阳县入荆门县,该地区属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荆门升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掇刀仍属荆门州。2001年4月,荆门市掇刀区正式成立,为荆门市辖区。对于掇刀这一地名,因三国名将关羽屯兵练军、刀掇巨石而得名。截至2018年底,掇刀区总面积达61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9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