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指的是: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成績較好,但到了三年級後,成績開始下滑,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不少家長會發現,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特別是在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點是小學階段裏最少、最淺顯的,孩子只需稍微學一學就能學會,很容易考高分,拿雙百分很容易。但是到了三年級,考試要拿到90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這並不是個例,而是個普遍的現象。

爲什麼會有“三年級效應”?

小學六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二年級,第二階段是三、四年級,第四階段是五、六年級。三年級是小學階段很重要的轉折期,對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那麼,三年級孩子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首先是生理和心理特點的變化,這是比較明顯的。其次,孩子的情感發展由易變性向穩定性過渡。從情感外露、淺顯、不自覺向內控、深刻、自覺發展。最後,也是孩子爲什麼會出現“三年級效應”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孩子在一、二年級養成的一些不太正確學習態度和不好的學習習慣在三年級時就會顯現出來,慢慢地就出現了所謂的“三年級效應”。

如何應對“三年級效應”?

前文說到引起孩子“三年級效應”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家長在一二年級沒能幫孩子抓好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接下來小薈就給家長們具體講講應對措施,一二年級的家長該幫孩子這樣做:

1、抓好孩子的學習態度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的成績並不能說明什麼,試卷上的分數更說明不了什麼,家長也不要只看孩子的考試分數,而是要在這個時候,培養好孩子的學習態度。

不要因爲一二年級知識點比較少,學起來比較簡單就用“孩子隨便學學就會了,不用太努力,倒不如學點興趣愛好”的想法要求孩子。因爲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態度。

在上學初始就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會讓孩子在今後的學習及生活中都能呈現出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一個學習態度端正的人,往往學什麼都能學得既快又好。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養成的,還是得靠長期的培養和堅持。尤其是剛上學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如果家長不注意對孩子習慣的培養,孩子很可能慢慢地就會養成很多不良習慣,比如低年級的學生自制力差、沒人監管就不主動完成作業,又或者是天性好動,上課不能專注聽講等等,這些不良學習習慣都可能對今後的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此低年級的學生家長一定要重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時間、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獨立閱讀思考的習慣等等。學習習慣養成的良好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三年級成績調整和分流的結果。

3、多瞭解孩子,引導自主學習

家長要知道在孩子低年級還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進入三年級的學生容易變得心浮氣躁,不容易靜下心學習,作業出現的錯誤明顯增多,考試成績波動較大,時好時壞,這些都是孩子的自控力欠缺的表現。

家長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讓孩子有了一個明確的奮鬥的目標,這個目標要是階段性的,比如這個月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學期的目標是什麼,達到目標後得到什麼獎勵等,目標獎勵機制會讓孩子產生持久而主動的學習動力。

此外,三年級部分孩子可能已經在從被動的學習向主動的學習轉變了。有些細心的家長已經注意到了,但有還是一些家長還沒能及時察覺到,因此,家長要做個有心人,在瞭解孩子們所處的這個特殊時期之後能結合自家孩子的特點向他們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教育,多和孩子談談,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三年級是個坎,家長全方位保駕護航才能讓孩子順利應對“三年級效應”,孩子在今後的學習裏將會遊刃有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