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家庭羣有阿姨發了一個秋季要少喫薑的文章。

多年不發言的我,終於安耐不住開始了科普之路。

爲什麼會有秋季少喫薑,甚至是不喫薑這樣的說法呢?而且大部分人認爲,這是對的?

我們先來讓生薑做個自我介紹。

性質:生薑性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 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溼、寒冷侵襲後,急以薑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看完功效,我們發現生薑是一個寶藏啊。可爲什麼到了秋天,大家就覺得要少喫薑呢?

這是因爲,大家認爲秋季天氣乾燥,而姜性溫,喫了姜會引起上火,所以秋季要少喫薑。

其實不然,上火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內的津液不足,而不是喫了姜!生薑真的是背了一個大黑鍋啊。

我們舉例子說。大家知道無論外界太陽光多熱烈,大海的水溫也不會變化很大;但如果我們是在外面放一盆水,很快水就會燙手。當同樣的溫度照射,水量少的,就會出現水溫過高的情況。這裏的水量其實就相當於我們身體的津液水平。

在古裝劇中總有一幕——更夫敲着鑼巡夜報時,更夫嘴裏喊着“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也是爲了提醒大家,天氣乾燥,容易引發火災。同樣的道理,大家很少聽說亞馬遜雨林着火,但爲什麼大興安嶺林區總有火災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爲亞馬遜雨林雨量充沛,常年溼潤;而大興安嶺氣候乾燥,一個小小的火星都能引燃。

所以大家理解了嗎,當我們身體津液水平低的時候,就容易導致“上火”。上火的人,一般都會伴有口腔潰瘍、牙齦出血、牙齦腫痛、嘴上起泡、咽炎、嗓子痛等症狀。

而在秋季,身體更容易缺乏津液。這是爲什麼呢?

秋季天乾物燥,在五行中屬金,在五臟中屬於“肺”,肺在胸腔位居最高,正所謂“肺爲華蓋”。

《黃帝內經》上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上焦之氣把人體水谷精微佈散到全身,充養皮膚身體,潤澤皮毛,這個過程就像是霧露之氣慢慢地溫潤的一個過程,與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密切相關。秋季燥邪容易傷肺,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從而使得身體缺少津液的濡養,就如同是天上不下雨,地面就很容易乾枯一樣。津液不足,體內可以利用的水少了,也就濡養不好身體的局部周遭,人就會覺得“燥”,也就容易出現類似“上火”的情況,像鼻子出血、嘴脣乾裂、嗓子疼、皮膚乾等等。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津液水平呢?

小主千歲熱泡茶給大家幾個簡單有效的建議。

1、喝夠水

我們人體中的水佔體重的約65%—70%,每天經由排汗、排尿等消耗2—3升左右。因此,我們每天要爲自己的身體補充3升左右的水。

在補充水分的時候,要多次少量,小口慢飲。

2、最便宜的大米湯

大米湯可以快速補充津液,同時還可以養護脾胃,恢復脾胃功能。

大米分爲兩種,一種是秈米,一種是粳米。咱們說的米湯,用的就是粳米。粳米的主產地在東北,米粒呈橢圓形,較短、較粗,半透明,表面光亮。這種米口感較粘稠,味甘、性平,補脾胃、養五臟,最適合煮粥。

另外,粳米在《傷寒論》裏也是一味藥,有保胃氣的作用,《傷寒論》113 個方子

中,有 7 個用到了粳米,如附子粳米湯等。熬製大米湯的時候,也可以在裏面加上 30g 天冬(天冬有去燥潤肺的作用),潤肺的同時能夠更好的補充津液。

“多事之秋”纔剛剛開始,在剛轉季的時候天氣比較燥熱,容易誘發各種疾病,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多補充津液。

另外,習慣喫薑的夥伴,沒必要不喫薑,該喫還是喫,只不過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津液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