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區建於1990年,後來它與濱江區合併,成爲如今的高新區(濱江)。今年是杭州高新區成立30週年。我們浙江經視特別推出了“高新30 邁向世界一流”系列報道”。

今年是杭州高新區成立三十週年。三十年來,高新區從無到有,越跑越快,湧現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知名企業,截至今年九月,累計擁有上市公司52家,被稱爲“浙江資本第一區”。

杭州高新區(濱江)能夠實現飛速發展,依託於多領域產業成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杭州高新區(濱江)在新基建領域有何過人之處?

眼前這臺靈活的機器人看似小巧,但它卻在特高壓電站、高速鐵路等新基建應用場景發揮着重要作用。這也是杭州高新區(濱江)一家企業近年來研發的最新成果。

龐惠民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浙江省電力公司正委託我們在臺州的30多個站點,做機器人在變電站的巡視。像我們的軌道機器人、無人機器人這些都是圍繞着新基建開發和應用的,也是我們最近幾年一個新的增長點。今年我們和新基建有關的項目有幾十個,無論是鐵路、電力這些重點工程,我們產品主要是用於它們安全監控監測。

紅外熱成像技術是實現機器人監測這些新基建設備是否正常運作的基礎,技術核心是一個小小的探測器,不光能用在機器人身上,如今隨處可見的紅外測溫儀也離不開它。

疫情初期,大立科技就緊急供應了兩萬多臺紅外測溫儀。幾年前,探測器依賴進口,束縛着生產,如今,不論是機器人還是測溫儀,企業生產能迅速跟上需求,得益於核心技術的攻克。

龐惠民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非典”的時候大家知道也是非常突然的。我們公司在半個月內把一年的核心材料、叫做探測器就用完了,重新購買(進口)需要九個多月時間。所以那一年“非典”過去之後,我們公司就下定決心研製探測器。我們公司上市和後面再融資的錢基本上都用於這項技術,我們解決了探測器這個核心技術。如果沒有這項技術的支持,那其實(今年)抗疫也是底氣不足的,工人來了也沒有用,沒有材料。

這項技術涉及集成電路設計、材料、封裝等多個學科,研發難度大。2001年,大立科技落地杭州高新區(濱江),成爲這裏最早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無論是創立初期,還是攻關核心技術過程中,政府都給足了企業信心。2016年起,大立科技自主研發的探測器完全替代了進口,生產成本降低九成。

龐惠民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之前(創辦初期)我們公司也沒有錢,也沒有能力來建設這個基地,所以高新區(濱江)政府對我們非常支持。我們當時買這塊土地的時候,公司員工還不到50個人。我們在辦企業過程中,碰到的種種困難,歷任的高新區(濱江)政府都幫我們解決。政府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從辦企業角度來講我覺得很幸福。

小到大立科技的探測器,大到5G基站,這些新基建領域產業,技術核心都少不了集成電路芯片。目前,杭州集成電路設計業名列全國前五,而高新區(濱江)可以算是浙江的一張金名片。

丁勇

浙江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祕書長

杭州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集成電路應該是信息產業的核心了。那麼這個在新基建裏,應該是核心和基礎地位,整個浙江省的集成電路設計業85%以上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是集中在杭州的。差不多在杭州的一半的企業是在高新區(濱江)的,也就是高新區(濱江)的集成電路設計業比較集中,質量也比較高。

今年1至4月,杭州高新區(濱江)集成電路產業利潤總額同比上漲24.8%,出口同比上漲25.5%;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等也先後落戶;優質集成電路創新資源進一步集聚,杭州高新區(濱江)新基建核心競爭力正不斷升級。

來源:浙江經視新聞

編輯:徐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