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上饶弋阳县有个龟峰景区,在景区门口有个江廖肖村,这个村现在正打造成“弋阳国际文学村”。2020年十月中旬,我被聘请为这个村的“名誉村长”,时间为七天。

我在上篇文章里谈到这里盛产大禾稻,村民不喜欢种杂交水稻,但大禾稻产量不大,而且做出的米饭也偏硬,口感并不好,那为什么村民还选择种它呢?

原来是为了做米粿,有的地区叫年糕。

弋阳米粿(年糕)很有名,主要就是选用了这种大禾稻,所以做的年糕也叫“大禾米粿”。

按昨天约定我们来到老郑家,老郑今年64岁,但他说自己十几岁就做年糕,已经快五十年了。

老郑见我们到来,并没有急着做年糕,而是让老伴儿先给我们炒一盘他家做的年糕给我们吃。

由于没有准备,老伴儿说家里只有茭白了,其实用白菜炒才是最好吃的。很快炒好了,他老伴说吃这个不会太撑的,这是稻米做的,不是糯米,很快就消化了,要我们多吃一点。

虽然刚刚吃完午饭,我们也不客气,很快把一盘炒年糕吃完了,味道非常完美,而切成片的年糕,口感非常好,有弹性有又不粘牙,很让人满足。

我们吃着年糕,老郑的儿子小郑已经开始把稻米倒进箩筐了,我凑近看,这米比普通稻米个头要大一点,原来这就是当地种的大禾米,是做年糕的最好材料,这些都是新米啊。

小郑在木桶里,把米洗两遍就可以了。老郑说过去的秋后到过年前的这段时间,家家都要做年糕。

那时做年糕完全是手工打制,是力气活,而且耗费时间长,渐渐的人们都不爱做了,后来开始用机器挤压,可并不是家家都有设备,开始只有县城里面有,年节排都排不上,十几年前,他购买加自制设备,搞了家庭做年糕作坊,解决了村里人吃年糕问题,也增加了收入。

洗好的米就可以放进研磨机器上打成米粉,这些力气活都是儿子干的,老郑继续介绍自己,小时候看打年糕就觉得有趣,后来就学会了,现在村里就他一家做年糕的,平时做多了就让儿子发朋友圈卖一下,结果引来了很多外地人购买,渐渐的名气大了,自己种的大禾稻不够用,他就发动大家来种,而他提供免费的稻种,这样可以保证是正宗的大禾稻,这也是年糕好吃的基本保证。

儿子将稻米打成面粉,开始“和面”,老郑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水的加入要刚刚好,“和面”全靠手的感觉,水多了年糕会软,水少了年糕会硬,总之,都不好吃。

下一个环节,是将拌好的米粉放进搅拌机中,绞成一个个小拇指大小条块,老郑说这个环节是为了在蒸的过程中通气方便,如果直接用和好的米粉蒸,可能受气不均匀,有的熟大了,还有的夹生。

接下来是开始蒸了,老郑说他家的锅炉是经过环保检测,排放是达标了,他们的米粿制作有合格手续,他们三个人都有卫生许可证的。

老郑说蒸是最后一道需要注意和认真的重要环节,米粉一定要蒸熟,还不能蒸过头,不能不熟,夹生了,不仅不好吃,做的米粿也放不住的。

蒸好的米粉就可以挤压成年糕了,而这台挤压成年糕的机器就相当于过去的用木槌在石臼中的捶打。

把熟的米粉放进设备的进口处,很快一条“白蛇”就出来了,游动的非常快。

老郑说这台挤压成年糕的机器,其实完全是由石头和木头做的,这样就还原了古朴的打年糕手法。一些地方这个环节用不锈钢或铁器制作,由于机器运转过程中会发热,做出的年糕就会不好吃。石头和木头之间的运转,不会发热,同手工打的年糕区别不大。

通过机器挤压的年糕,并不是一次就可以,而是反复要做三次才能成品,这样就是打制也达不到的效果了,老郑说,现在做的年糕口感一点也不会比过去打的年糕差了。

老郑把做好的年糕,拿给我们吃。用力夹下一块,在老红糖里蘸一圈,然后放进嘴里。

这感觉,瞬间没谁了......

老郑家做年糕在当地很有名了,现在不是旺季,每天下午做一次,而到了过年时要起早贪晚的干,很累人的,那时也就没有精力给外地邮购发货了。

做好的米粿(年糕),要先凉一下,然后再包装冷藏,密封的年糕可以保持十天左右,他们外卖5.5元一斤,邮寄给全国各地了。

关于年糕的吃法很多种,但北方人似乎还不会怎么吃,所以我对每一种吃法都是好奇的,炒年糕、做年糕汤,都非常喜欢。

老郑是个实在人,在我拍摄时,毫无保留的把他制作方法和体会告诉我,他说不怕外人学去,这些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东西,理应大家掌握。

我这个“村长”,这次是不是泄密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