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是一個港口工人的兒子,一天,他收到一封來自鄉村的聘用書,吉米很開心,因爲自己終於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心甘情願爲之付出的工作:獸醫。對一個港口小城而言,能找到工作已是萬幸,看到兒子心願達成,父親也頗爲自豪。

與之相反的是在一旁滿腹牢騷的母親。畢竟,約克郡離蘇格蘭那麼遠,信件也沒有具體的錄用信息,此去究竟能不能給兒子帶來就業機會,仍舊是極大的未知數。

列車開動那天,出於對兒子的關懷,母親忍不住涕淚交橫。她絕對想不到,一段溫馨而充滿挑戰的未來正在等待他的愛子去發現。

文、編輯、排版丨Zed

提到鄉村,我總是不自覺聯想到影視作品裏有關鄉村題材的電影。《盲山》讓人看到了封閉環境中人的封閉和愚昧,《那山那人那狗》又讓人見證了淳樸的鄉土之情。鄉村離我們如此遙遠,卻又是這個國家無法忽略的一部分,截至去年,我國農業人口仍有5億多人。

由於城鎮化建設,大部分人口開始往城市搬遷,脫離了和土壤之間的連接,讓我們很難拍出如過去那樣真實記錄鄉村變化的電影作品——國慶檔的某部主旋律大片即是最佳例證。

當我們急不可耐地用一部看似反應鄉村題材的電影去大唱讚歌時,英國人卻在近期用最質樸簡單的鄉村故事,療愈每一個在都市奮鬥打拼之人的心靈。這就是在英國五臺創下收視紀錄的《萬物生靈》。我更喜歡它的直譯名——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萬物偉大又渺小。

老版和新版的差異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萬物生靈》第一次登上電視熒幕,早在1978年,英國人就將同名原著進行改編,並在當時創下過不錯的收視率。

如果說我們的武俠和四大名著用參差不齊的翻拍收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懷,英劇紮實的劇作質量和後代不傷筋動骨的調整,則讓新版保留原作水準外,更給考據癖提供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無論是今年更早推出的《喋喋人生》,乃至後來傳到美國的《紙牌屋》,每一代都在延續着上一代魅力之餘,重新續寫新的傳奇。

譬如這部新版《萬物生靈》,其實從部分設定上看,它和老版相比還是有出入的。原版的法南老醫生並不像新版這麼刻薄嘴賤,性格上也更不拘小節一點。可到了新版,這個人物則被刻畫爲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強迫症死傲嬌。

另外還有些劇情上和原著之間的出入。比如我最喜歡的結尾(後面還會講到),實際上新版也進行了魔改,但必須要說,這個魔改做得非常出色,其昇華的主題甚至讓我覺得不輸給原作。

不過整體來看,新版《萬物生靈》之所以以豆瓣9.4的姿態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得歸咎於原著作者吉米·哈利詼諧而不失溫馨的寫作風格。

無論哪一版,每版電視劇的基調都和原著一樣,充斥着濃濃的英式鄉土風情之餘,讓人感受到人和大自然接觸過程中細微而真摯的美好。

當動物不僅僅是動物

《萬物生靈》最打動人心的部分,無疑在鄉村醫師幫助動物擺脫諸多困境的時刻。當看到飼養它們的農夫因動物所承受的災難而面露難色,你會感到那個瞬間動物和人不再因爲物種差異變得涇渭分明。因爲很顯然,在投入真情實感後,動物對農民而言已經絕不是家畜那麼簡單,而更像是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家人。

雖然將寵物狗當兒子一樣視如己出顯得有些誇張,但這種對動物的投入和關愛,才讓我們對生命這件事變得更在乎。長期和動物們生活在一起,讓農民比城市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寶貴和脆弱。

記得今年北影節看《工作與時日》時,裏面有個片段令人記憶猶新。有個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和一個城裏來的年輕人談到食品工業化生產時說道:以前的老師會親自帶孩子們去屠宰場,讓大家瞭解一個生命爲了給其他生命提供動力,而被迫犧牲自己這件事。當孩子們再次看到餐桌上的食物,他們會聯想起那次有關“犧牲”的教育,從而對食物和生命產生敬畏,也更加能明白口中的食物來自哪裏。

到了工業化時代,便利的加工技術讓我們鮮少去關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食物。消費主義的粉飾和過度營銷甚至讓我們相信,我們的飲食來源正在源源不斷通過食品流水線工廠進行循環。

愛默生曾說:你剛纔喫過的飯,無論屠宰場如何優雅的將其隱藏於數公里之外,你仍舊是共犯。《統治》也曾以一句“林中、野外和巢穴中的野獸會鄙夷我們的冷漠,哭泣和呻吟在見證人類匱乏的靈魂”的引言,控訴着人類對待食物的麻木和無知。

然而現實是,陸地上每三天就有6億多動物死於非命,這是人類目前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數據截止到2016年,出自《統治》)。

《萬物生靈》拋給你的不是冰冷的數字,也不似bbc般從宏觀視角觀察地球豐富的生態之美。它呈現的,都是一個個農戶家庭中具體而弱小的動物:它們有的因爲難產陷入絕境;有的因爲腸扭轉危在旦夕;還有的飽受主人溺愛正在和減肥作鬥爭。

面對一雙雙純淨無暇的眼眸,當你和它們對視的那一剎那,你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諦,才能明白鄉村獸醫爲一隻動物放棄正常作息,爲之廢寢忘食,甚至朝思暮想的全部意義所在。

真善美之外的野心

因爲聚焦的是鄉村獸醫和動物之間的故事,相對單純的視角,加上迷人的鄉村風光,讓《萬物生靈》很容易被貼上“童話”的標籤。

除了男主爲謀得一職甘願被法南招之則來呼之則去的“社畜行爲”招人反感外(雖然他中間也進行過反抗),片中的每個角色——包括法南所釋放的善意,無疑是讓它在秋季撫慰人心的殺手鐧。

別看法南一開始的人設並不討喜,某種程度上,他較之老版的人設變動,甚至可以視作是一種爲配合戲劇衝突做出的必要犧牲。拋開這一點,後面呈現他“軟”的一面帶來的反差感,反倒令這層改寫加分不少:爲了成全男主的職業夢想,法南犧牲自己晉升的機會,而選擇和前者繼續待在鄉村當普通獸醫的選擇是高尚而勇敢的。它揭示了人和人之間最美妙也最理想的一種狀態。

在一段惺惺相惜的工作關係中,相互信任的彼此不再因爲利害得失變得算計,大家爲着一個共同的初心互相幫助,彼此成全。這種無私精神,讓故事多少顯得有些理想色彩乃至失真,但別忘了,這是1937年的鄉村。老一輩的淳樸,在尚未被工業和商業污染的地方仍具備活力。

《萬物生靈》正是基於這一點,創造出一個無限接近烏托邦的微觀社會,身處其間的人們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互助友愛。相比時下這個混亂而隨時可能處於崩塌的環境,劇中無處不在的良善,在一個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幾乎被拉到最低點的時代,無疑是一劑窩心良藥。它讓我們看到我們祖輩曾經如何和另一個人交流,如何與一個人相愛,如何與一個人建立信任。

在一個信仰隨科技進步普遍面臨缺失的時刻,重新把目光放回到“落後”的鄉村似乎非常有必要。因爲它讓我們相信了冰冷的數字技術外,總有一些更值得令人追尋的存在,比如有溫度的人心。從普遍的高分評價來看,這部劇顯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不過,它並不僅僅滿足於停留在傳遞真善美的層面。它還有更大的野心。

正如前文所講,新版《萬物生靈》的結尾讓我滿意的一點在於,它經歷了前面一系列暖心鋪墊後,一下子把人拽入冰冷的現實:和一個農村姑娘貌似情投意合沒多久,男主發現對方早已被一個當地富二代看上,最終二人結婚。

這裏有一個較之原著非常大膽的改動,小說中,男主原本已經和這個女孩結爲連理,而新版的此番改動,則讓人看到溫馨之外的另一面——那些你無法改變的現實。

臨近尾聲的破碎,一下子提升了作品的逼格,讓它不僅僅侷限在“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傳統雞湯片套路中。通過男主的遭遇,我們似乎更接近對生活真相的認知。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那麼陽光燦爛,總有些事我們無法如願以償。而這就是它的本來面貌。

好在男主並不孤獨,他依舊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相伴,並繼續在獸醫這條道路上發光發熱。無論會不會有續訂(78版一共推出四季,新版目前的容量並未涉及小說全部章節),我都希望新版《萬物之靈》在此終結。它起源於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夢,結束於一個不算黯淡的嶄新旅程,這便足夠。

原本美好的鄉村生活其實不夠美好,這或許纔是一個普通人大部分時間面對的情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