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記得起第一次去看電影的場景?

沒有爆米花,沒有可樂,沒有IMAX,只有一間烏漆墨黑的小房子。能坐得下多少人已經記不清了,但肯定是沒現在的電影院大的,環境也很差。至於播放的內容,早已消失在了記憶深處。

而哪怕是這樣簡陋的環境,卻也依舊看的津津有味。這是在那個網絡未曾普及,手機真的只是移動電話的年代裏,少有的娛樂項目。

再把時間往回撥一點,回到那沒有影院,只有露天放映場,物質貧窮,精神亦是匱乏的年代。

電影《一秒鐘》便是通過一盤膠片,一對失去女兒和父愛的“父與女”的故事,演繹了那一代人對電影的回憶與情懷。

這也是張藝謀導演入選柏林電影節主競賽的影片

10月14日,電影《一秒鐘》正式定檔——11月27日。

爲此,《一秒鐘》電影導演張藝謀寫下親筆信:

“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就像一場夢。

電影,陪伴我們長大。

夢,伴隨我們一生。

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般的企盼和憧憬。

《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

張藝謀”

張藝謀這個名字,註定是一代人的記憶。作爲“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的是觀衆耳熟能詳,早期作品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新世紀以來如《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看過或沒看過,但起碼聽說過。

張藝謀的電影創作生涯,與大部分電影人相似,經歷過三個階段:從幕後攝影師走向臺前演員,最後走回幕後的導演生涯。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經歷,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常常集民族文化、文化尋根、社會思考和電影創新於一體。

當然作品如何,“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能夠屢次在各大電影節上斬獲獎項或是得到提名,本身便是對他電影作品的肯定。

而拋開他執導的電影不談,張藝謀先後擔任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中國杭州G20峯會文藝演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聯歡活動的總導演,這就是社會對他導演藝術的最佳掌聲。

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或許大家第一印象便是飽滿的色彩。不論是《英雄》裏的紅杉黃葉,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裏滿屏的黃菊花和金銀盔甲武士。人作爲視覺生物,這種對視覺的強烈衝擊,都會在提起後的第一瞬間浮現在腦海。

今次的《一秒鐘》卻一反常態。僅從預告片看,少了許多強烈的視覺衝擊,多了份那個年代的樸素色彩。但依然充斥着他對細節逼真和主題浪漫的追求。

電影從一場露天電影開始,由一盤膠片展開。便是張藝謀作爲電影人的浪漫情懷——膠片,那個回不去,卻又深深烙印在記憶中,那個一切浪漫開始的年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