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很多人以爲獅子不僅僅分佈在非洲和亞洲,在美洲亦有分佈,其中美洲的獅子則被稱爲美洲獅。其實這個觀點是不對的,雖然從名字上看,美洲獅的確像是一種獅子,但實際上它與我們所認知裏的獅子關係並不大,甚至都不在同一個亞科裏面。

現代真正意義上的獅子一共分兩大類:非洲獅和亞洲獅,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的獅種。如果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話來形容獅子與美洲獅的關係,那就是獅子屬於豹類,而美洲獅屬於貓類。

獅子

貓亞科裏的大貓

現代貓科動物一共分成兩大亞科,分別是豹亞科和貓亞科,豹亞科成員較少,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豹屬“五兄弟”之外,還有云豹及馬來雲豹。

貓亞科成員數量較多,但多爲小型貓科動物,外表看起來與家貓類似,不過貓亞科裏面也有兩位“大塊頭”,那就是美洲獅與獵豹,尤其是美洲獅,它是貓亞科裏面的體型天花板,也是戰力天花板,成年之後雌性體重爲29-64千克,雄性爲53-100千克,由於美洲獅的分佈緯度跨度較大,所以不同地區的個體體型差異較大,主要規律表現爲:越靠近赤道,體型越小,越靠近極地,體型越大

棕色系的美洲獅

在傳統分類裏面,美洲獅是美洲金貓屬裏的唯一物種,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將其稱作爲美洲金貓,這也不能說是錯的。從貓科系統發育樹上看,美洲獅與細腰貓的親緣關係最近,其次爲獵豹。最新的分類裏面,美洲獅有6個亞種,比如哥倫比亞美洲獅、佛羅里達美洲獅等等,其命名規則基本上都是按地域命名的。不過在傳統分類裏面,美洲獅則被分成了32個亞種,各亞種之間的外形雖有一定的差異,但整體是相似的,它們的體毛較短,成年之後就變成了“純色系”,多爲棕灰色或者銀灰色。

灰色系的美洲獅

北美地區的“王者”

如果說老虎是亞洲森林裏的王者,獅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霸主,那麼美洲獅就是北美地區的最大的“王”了,有人說灰熊、美洲豹的實力都在它之上,但是也別忘了,灰熊屬雜食性動物,其食物來源多半爲植物性質,且捕食大型獵物的本事極差,更多爲食腐性質,根本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捕食者,而如今美洲豹的主要地盤在南美及中美洲,北美地區幾乎沒有涉足,所以在北美洲,它們都不會對美洲獅造成太大的影響。

美洲豹

獵豹雖有“貓中趙子龍”之名,但貓亞科中戰力最高的還屬美洲獅,它身材矯健四肢強壯,腳掌很大,且前掌有5個爪子,非常適合攀爬和抓捕獵物。

通常來說,動物的體型便代表着戰鬥力,尤其是在同類型的動物之間,這種說法更爲適用,美洲獅是貓亞科裏面的最大者,在某些地區裏,它的體型甚至比當地的美洲豹還要大

比如在墨西哥庫克斯馬拉保護區裏面的美洲獅,體型就與當地的美洲豹一般大,而生活在加拿大的美洲獅,其體型比大多數生活在中美洲的美洲豹都要大。

美洲獅的強大,還表現在狩獵方面,一般來說,食肉動物所捕食的對象體型通常比自己小,如果不是,那麼它大概率是羣居的,縱觀老虎獅子豹子,皆符合這個規律。美洲獅的獵物體型基本在2-22千克之間,但很多時候它們也被觀察到捕食體型較大的鹿類。

北美地區野生鹿類非常豐富,尤其是自美國郊區鹿類數量大爆炸之後,美洲獅就不缺食物了,它們佔據了美洲獅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捕食這些大體型的鹿類,貓亞科裏絕大多數的物種都做不到。

樹上的美洲獅

北美地區有兩種狼:灰狼和郊狼,北美的灰狼體型在全世界的狼裏面是最大的,很多人認爲羣居的灰狼纔是北美地區最大的王,但是從目前的觀察研究來看,灰狼似乎對美洲獅的影響不大。

從微生境上看,美洲獅雖然分佈廣泛,適應能力強,但它最喜歡的棲息地類型是岩石地帶、陡峭的峽谷以及灌木叢,而北美灰狼則更喜歡平原地帶,在陡峭的峽谷、裸岩地帶上的生存能力一般,這就註定了它們之間的衝突不會很大。

北美灰狼羣

郊狼雖然頂着“狼”名,但它的實力卻是非常差的,這是一種中小型的犬科動物,體重只有7-20千克,在北美地區,美洲獅、灰狼、猞猁、灰熊、金雕、短吻鱷這些猛獸都被觀察到有捕食過成年郊狼的現象。

所以郊狼不會對美洲獅產生威脅,相反,在二者棲息地重疊的區域裏面,美洲獅處處抑制着郊狼的發展,例如在內達華山脈東部,都生活着郊狼與美洲獅,二者共同競爭鹿類等獵物資源,所以郊狼便遭到了美洲獅的“暴打”。

美洲獅追捕郊狼

懂社交的獨居者

傳統觀念裏面,動物要麼羣居,要麼獨居,之間的界限分得比較清楚,人們對於貓科動物的認知,僅有獅子是羣居的,其他的皆爲獨居動物,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獨居的動物似乎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孤獨

比如生活在白俄羅斯納利波基森林裏的歐亞猞猁,就被研究者觀察到一定的社會性,雄性猞猁並非僅是發情期才與雌性猞猁在一起,而是貫穿整個發情期的前後,即在發情期之前就已經共同生活了,且在雌猞猁生產之後,也會參與育幼的過程。

納利波基森林的猞猁

美洲獅也是傳統意義上的獨居動物,但如今亦被研究出具有複雜的社會系統,它們是獨居貓科動物中很擅長社交的一類,雖然具有領地意識,但多數場合下,它們對同類的容忍度很高,甚至允許同類共享自己的食物。

一羣科學家們對13只美洲獅進行了長達3年的追蹤研究,記錄下了242次進食場合,發現美洲獅大量的分享食物行爲,且這種行爲在雌性美洲獅、老年美洲獅的身上更爲明顯。

野生貓科動物研究機構的美洲獅項目組馬克·埃爾布羅克團隊曾記錄下美洲獅的多次互動場景,其中參與“聚會”的美洲獅個體數量最多的一次爲9只。這種獨居動物因爲某種原因短暫聚集在一起的行爲,學術上有一個專業的詞彙叫做“短暫集羣現象”

不僅僅是雌性、老年美洲獅,成年雄性美洲獅亦被觀察到有食物共享的現象,在記錄下的一共6次3只以上美洲獅互動場景裏面,有4次的主角是雄性美洲獅,它們將食物分給了自己的配偶、子女,陌生雌性美洲獅,甚至是陌生雌性美洲獅以及它的幼崽。

美洲獅的互動

權衡利弊,美洲獅這筆賬算得不糊塗

貓科動物基本上都具備了很強的領地意識,但爲何美洲獅卻允許同類分享自己的食物呢?其實不僅僅是美洲獅,猞猁、老虎、獵豹等都被觀察到有分享食物的現象,只是在美洲獅的身上更爲普遍而已。

專家們認爲,這極有可能是權衡利弊之後的行爲選擇,即A美洲獅捕獲了獵物之後,引來了另一隻B美洲獅,此時A美洲獅就有兩種選擇,一是進行驅逐,二是分享食物

大多成年美洲獅都是獨居的,它最常捕獲的獵物是一些鹿類,一隻美洲獅一餐的食量有限,是喫不完一頭鹿的,而將剩餘的食物藏起來,就極有可能會被灰熊等具備“清道夫”屬性的翻出來喫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所以美洲獅就會有一個考量,與其花費大力氣冒一定的風險去驅逐入侵者,倒不如將自己多餘的食物共享出去,換得雙方安寧,這筆賬,美洲獅算得不糊塗,在研究記錄下的118次美洲獅互動場景,就有70多次是在進食場合下發生的

美洲獅的食物共享現象

當然獵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資源,在匱乏季節的時候,是基本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的,而如今北美地區的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深入人心,不僅僅是保護區或者原始環境中,就連郊區的生態也在逐漸變好。

比如在美國的一些州里面,甚至有明文勸導羣衆不要在自家院裏種植一些鹿類喜歡的植物,以免吸引野生鹿類前來,進而引來危險的美洲獅,可見美國郊區鹿類數量有多大,在這種大環境下,美洲獅幾乎是不用爲獵物發愁的

作爲懂社交的美洲獅,入侵者也不是一過來就“坐下喫飯”的,就如同你去朋友家,到飯點了也不好意思直接坐下,而是要看朋友家留不留你喫飯。

美洲獅的食物共享現象亦類似,當B美洲獅闖入A美洲獅進食場合時,首先會“察言觀色”,即做出一些小幅度的試探,比如慢慢接近、發出一些聲音,然後看A美洲獅的反應,如果對方沒有太大的牴觸現象,就意味着它同意留下來一起“喫飯”了,那麼這個時候B美洲獅就會一起進食。

小美洲獅進食場景

其實美洲獅的食物共享現象,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社會系統,這是屬於它們自己的社交方式。

爲什麼美洲獅這麼“會算賬”?或許與它們的成長環境有關,在所有貓科動物裏面,美洲獅是最“寵溺”自己孩子的,母美洲獅在哺乳期陪伴幼崽的時間最長,開始訓練幼崽的時間最晚,到了第18個月之後,母美洲獅纔會逐漸訓練幼崽一些生存技能,且在日常生活中,母美洲獅每每捕獲一隻獵物,便會召集所有的幼崽一起進食,或許它們願意共享食物的舉動,在它們小的時候就已經刻在骨子裏了。

(關注我,瞭解野生動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