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芬✑ 撰文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看完《奪冠》真的是激情澎拜。

永不拋棄永不放棄的女排精神,再一次具象地展現在每個人的面前,光榮與夢想,在女排隊員的汗水和淚水中成爲現實,場面真實而不誇張,但觀影體驗非常震撼。電影中的幾場重大比賽,其實我們都知道結果,但我還是深深地被電影中的情節所深深吸引,爲每個進球而歡呼,爲每一次失分而遺憾。

電影中除了幾場重大的比賽,影片中大量的篇幅展現了隊員們訓練的場景。作爲一個心理諮詢師,職業病使然,女排的訓練方式的前後變遷讓我聯想到了親子養育。

成爲她自己

最早的國家隊主教練,曾是國家男排選手,1966年進入世界九強。然而,後來國內體育運動一度陷入停滯狀態。成爲女排主教練後,他內心極其期待着女排能繼續完成他的心願。當時處於70年代末,一切百廢待興,我們國家,我們每個中國人也需要一塊金牌,需要向全世界證明“我們中國人行的!”

當時由於訓練條件極其簡陋,女排姑娘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訓練,教練的訓練方式也更多是高強度高壓力,這種多少有些魔鬼訓練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帶來很多的傷痛。但是,所有的傷痛在強大的信念面前都可以克服,因爲對於整個女排隊伍來說,奪冠是他們的使命。汗水與淚水澆灌之下,他們奪得了五連冠的榮譽,不屈不撓的女排精神,鼓舞和振奮了每一箇中國人。

多年之後的中國,發展已世界矚目;但女排卻陷入了困境,一度讓人失去希望。衆望所歸之下郎平成爲了國家隊的主教練。相比於她自己打球的狠勁和韌勁,嚴苛的訓練之餘,她更像一個親姐姐或者媽媽,瞭解每個隊員的內心狀況,鼓勵他們要談戀愛,要有娛樂生活,她鼓勵他們不光是成爲一個優秀的運動員,更是一個優秀的人。她幫助她們瞭解彼此,幫助找到他們內在的動力,最終激發他們的潛能。

隊員朱婷是一名很有潛力的主力隊員,但她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很好的表現,對她來說,打排球是幫助貧困的父母減輕經濟壓力的方式,內心的壓抑似乎也壓制了她在球場上的發展。一次又一次,郎平和她談心,理解她,包容她,也不斷地激勵她,並告訴她,她不需要爲任何一個人活,不需要成爲郎平,而是要成爲她自己。我想這是朱婷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真正的重視,被看到自己的獨特性,被看到她內在的需要,讓她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她可以爲自己活,她要爲自己而活,並最終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也只有在這時,她才能真正理解排球對她的意義,真正地熱愛和享受排球這項運動,併爲之不屈不撓地拼搏。

放棄高期待

從“成爲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以奪冠爲使命到“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成爲你自己”,這體現了同樣的女排精神下不同的對人的態度。女排隊員的訓練如此,我們的親子養育也當如此。

我們的祖輩、父母輩包括我們自己,都對子女有很高的期待,期待子女能光宗耀祖,我們養育方式也是非常權威的,說一不二,要求絕對服從。然而現在的孩子,在目前這個多元價值觀和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接觸到更多知識,也更追求個性化。他們更看重意義感和價值感,並時常爲之感到困惑和茫然:我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他們會爲之不斷地進行探索。

我想每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更好的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但如果我們父母還是把孩子看作自己自戀的延伸,以孩子取得好成績(學習,藝術,體育等)爲榮,甚至把自己一生未竟的願望加諸在孩子身上,那孩子遲早會不堪重負。

一個高中女生重度抑鬱,她說,她很少看到自己爸爸笑,一度讓她懷疑爸爸是否喜歡她。她爸爸曾經是他們當地的一名高材生,但因爲家庭的變化高三那年他們全家搬到了上海,由於上海的教材體系有很大不同,他很難適應,結果當年高考他只考了一個二本院校。爸爸之後就一直鬱鬱寡歡覺得自己不得志。

她記得只有小學時代有一次她考得非常好,爸爸看到她的考卷後朝她笑了一下,那一刻,她才感覺到她是有爸爸的,爸爸是喜歡她的。之後她就以努力考個好成績爲主要目標,但是隨着年級提升學習難度也越來越高,考高分越來越難,而且她每次都帶着巨大必須要考好的精神壓力,這一切讓她陷入抑鬱中,甚至產生消極的意念,因爲對她來說,她活着的主要價值就是要考個好成績,讓爸爸開心,如果做不到這點,那她就失去了活着的意義和價值。

這是一個多麼悲慘的故事,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她從來沒有爲自己而活,她的生活價值在於爸爸的開心,而從來沒有去體會她自己的感受和願望。孩子並非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存在,父母有什麼權力剝奪這種獨立性?

讓孩子成爲他自己

工作中,我碰到很多學霸孩子,他們中有不少成績優異卻並沒有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相反他們每天都處於我下次考試還能不能考高分的焦慮中;我也見到一些厭學的孩子,他們只是呆在家裏打遊戲,怎麼也沒辦法重新跨入校門。不管父母好言相勸還是威逼利誘,甚至採用斷電斷網或趕出家門的方式,孩子還是不爲所動,因爲他不知道學習是爲了什麼,他從來沒有體會過成爲自己的感覺,一直以來,他辛苦學習只是爲了父母的意願。即使他重新迴歸學校,後面也還是有很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們都希望孩子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但這其中的轉變就在於,請讓他成爲他自己。

成爲你自己——不光是我們的孩子,我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父母要對自己說的話。只有我們自己能成爲自己,也才能允許我們的孩子成爲他/她自己。

就像電影中的郎平一樣,她的成就,不止是讓她的隊員成爲優秀的運動員,有能力奪冠;更是讓她們成爲優秀的人,並幫助他們都找到自己內在的動力,真正地熱愛和享受排球這項運動,併爲之不屈不撓地拼搏。她的輝煌,不只在於昔日的五連冠和2016年的再次奪冠,更在於她讓女排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作爲孩子的父母,我想我們要做的,也是幫助和鼓勵孩子成爲他/她自己,享受屬於她自己的人生並堅持自己地夢想,不拋棄不放棄。我想,這就是女排精神。

點擊作者名片,瞭解更多朱惠芬諮詢師的文章

羞恥 ||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心理諮詢師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