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牵一发而动全身。80~90年代之交的苏联解体事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程度可谓相当巨大。从宏观角度讲,苏联解体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导致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从微观角度讲,苏联解体也导致各加盟国的内外地缘环境发生了变化。当苏联大厦轰然倒塌后,由于原有秩序崩溃,诸多加盟国陷入经济衰退、内乱迭起的困境中。位于亚洲腹地的吉尔吉斯斯坦,便是其中之一。

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中亚东南部,其居民古称“坚昆”、“黠戛斯”等,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居至现居住地,也算是比较古老的游牧族群。19世纪起,沙俄的势力不断向中亚扩张。1847年,哈萨克人(但沙俄称哈萨克人为“吉尔吉斯人”,而称吉尔吉斯人为“喀喇吉尔吉斯人”)被沙俄征服。1865~1873年,浩罕、布哈拉、希瓦这三个封建政权相继沦为沙俄附庸。在此期间,吉尔吉斯人居住地也被沙俄占领。

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亚地区的居民也响应革命号召,纷纷在当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与组织。1920~1922年,中亚的各苏维埃政权普遍趋于稳定,并相继加入苏联。1924,苏联在中亚地区进行民族识别,吉尔吉斯人居住区建立起喀喇吉尔吉斯自治州。此州在1925年正名,在1926年升格为自治共和国,最终于1936年改制为加盟共和国。至此,吉尔吉斯民族成为苏联大家庭的主人翁之一。

吉尔吉斯人传统上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为逐水草而居,社会结构也保留着部落制等传统,同近现代文明大相径庭。为了改变吉尔吉斯的落后面貌,苏联中央进行了长久努力。苏联在吉尔吉斯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工厂、城市、学校、医院等等,以帮助吉尔吉斯人改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苏联还在吉尔吉斯地区大力普及教育,以消灭文盲。在苏联中央和吉尔吉斯当地人的共同努力下,吉尔吉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后,吉尔吉斯人也是踊跃卫国的中亚民族之一。彼时,吉尔吉斯总人口不足200万,但是却有30万青壮年应征入伍,参军比例相当惊人。与此同时,未上前线的吉尔吉斯民众,也在后方积极生产,捐款捐物,以支援前线作战。吉尔吉斯产能不是特别强大,但仍向前线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羊毛、皮毡、奶酪、矿产等物资。总之,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吉尔吉斯也贡献出了自身的力量。

二战结束后,苏联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让吉尔吉斯获利颇丰。50~80年代,苏联向吉尔吉斯提供了巨额财政补贴,扩建更多产业,拉动了地区生产力的提高。而得益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吉尔吉斯人口也在激增,其数量由1959年的211万,增加至1989年的431万。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吉尔吉斯人,走出了传统的白毡房,走进了水电齐全的现代化公寓。

苏联在吉尔吉斯的建设成就,也吸引了大批第三世界国家人士前来学习。彼时,吉尔吉斯首府伏龙芝(比什凯克),常年接待来自伊朗、印度、阿富汗、蒙古国、缅甸等亚非国家的留学生,成为苏联在亚洲的“小展示窗”之一。当时的吉尔吉斯,虽然在苏联生产体系中被划分为“农牧产品供应国”,但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俨然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亚洲加盟国。

然而,繁荣的背后,仍隐藏着隐患。吉尔吉斯是一个族群成分较为复杂的国家,其国内两大民族吉尔吉斯族、乌兹别克族相互不对付。当初苏联在划分各加盟国边界时,又没有完全依照民族分布范围,这就导致吉、乌、塔三加盟国交界的费尔干纳盆地产生了大量飞地。苏联存在时,各加盟国受中央节制,同时苏联的国力基础雄厚,所以加盟国之间的民族、土地矛盾相对淡化。但苏联衰落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1990年,苏联尚未瓦解,奥什地区的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便爆发了冲突。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吉、乌两族的冲突有增无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吉尔吉斯在苏联解体后推行过激的西化改革,加之西方颜色革命的渗透,使其陷入到经济衰退和内乱频发的怪圈之中。2005年和2010年,吉尔吉斯两度爆发政变,导致国内局势乱作一团。而吉国近期的乱局,也只是其内部不稳定因素的再次展现而言。

总体来说,在苏联的帮助下,吉尔吉斯快速从游牧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在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失去强而稳定的支持与帮助,又地处闭塞内陆,加之其内部矛盾复杂、其外部势力渗入,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由此一来,吉尔吉斯便从曾经繁荣的苏联亚洲加盟国,变成了贫困混乱的国家。

参考资料:《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