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牽一髮而動全身。80~90年代之交的蘇聯解體事件,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程度可謂相當巨大。從宏觀角度講,蘇聯解體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導致美國成爲唯一的超級大國;而從微觀角度講,蘇聯解體也導致各加盟國的內外地緣環境發生了變化。當蘇聯大廈轟然倒塌後,由於原有秩序崩潰,諸多加盟國陷入經濟衰退、內亂迭起的困境中。位於亞洲腹地的吉爾吉斯斯坦,便是其中之一。

吉爾吉斯斯坦地處中亞東南部,其居民古稱“堅昆”、“黠戛斯”等,原居住於葉尼塞河上游,後遷居至現居住地,也算是比較古老的遊牧族羣。19世紀起,沙俄的勢力不斷向中亞擴張。1847年,哈薩克人(但沙俄稱哈薩克人爲“吉爾吉斯人”,而稱吉爾吉斯人爲“喀喇吉爾吉斯人”)被沙俄征服。1865~1873年,浩罕、布哈拉、希瓦這三個封建政權相繼淪爲沙俄附庸。在此期間,吉爾吉斯人居住地也被沙俄佔領。

1917年十月革命後,中亞地區的居民也響應革命號召,紛紛在當地建立蘇維埃政權與組織。1920~1922年,中亞的各蘇維埃政權普遍趨於穩定,並相繼加入蘇聯。1924,蘇聯在中亞地區進行民族識別,吉爾吉斯人居住區建立起喀喇吉爾吉斯自治州。此州在1925年正名,在1926年升格爲自治共和國,最終於1936年改製爲加盟共和國。至此,吉爾吉斯民族成爲蘇聯大家庭的主人翁之一。

吉爾吉斯人傳統上是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爲逐水草而居,社會結構也保留着部落制等傳統,同近現代文明大相徑庭。爲了改變吉爾吉斯的落後面貌,蘇聯中央進行了長久努力。蘇聯在吉爾吉斯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包括工廠、城市、學校、醫院等等,以幫助吉爾吉斯人改善生活條件。與此同時,蘇聯還在吉爾吉斯地區大力普及教育,以消滅文盲。在蘇聯中央和吉爾吉斯當地人的共同努力下,吉爾吉斯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

1941年希特勒德國入侵蘇聯後,吉爾吉斯人也是踊躍衛國的中亞民族之一。彼時,吉爾吉斯總人口不足200萬,但是卻有30萬青壯年應徵入伍,參軍比例相當驚人。與此同時,未上前線的吉爾吉斯民衆,也在後方積極生產,捐款捐物,以支援前線作戰。吉爾吉斯產能不是特別強大,但仍向前線提供了數量可觀的羊毛、皮氈、奶酪、礦產等物資。總之,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吉爾吉斯也貢獻出了自身的力量。

二戰結束後,蘇聯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迅猛發展,讓吉爾吉斯獲利頗豐。50~80年代,蘇聯向吉爾吉斯提供了鉅額財政補貼,擴建更多產業,拉動了地區生產力的提高。而得益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吉爾吉斯人口也在激增,其數量由1959年的211萬,增加至1989年的431萬。在此期間,越來越多的吉爾吉斯人,走出了傳統的白氈房,走進了水電齊全的現代化公寓。

蘇聯在吉爾吉斯的建設成就,也吸引了大批第三世界國家人士前來學習。彼時,吉爾吉斯首府伏龍芝(比什凱克),常年接待來自伊朗、印度、阿富汗、蒙古國、緬甸等亞非國家的留學生,成爲蘇聯在亞洲的“小展示窗”之一。當時的吉爾吉斯,雖然在蘇聯生產體系中被劃分爲“農牧產品供應國”,但其他國民經濟部門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儼然是一個欣欣向榮的亞洲加盟國。

然而,繁榮的背後,仍隱藏着隱患。吉爾吉斯是一個族羣成分較爲複雜的國家,其國內兩大民族吉爾吉斯族、烏茲別克族相互不對付。當初蘇聯在劃分各加盟國邊界時,又沒有完全依照民族分佈範圍,這就導致吉、烏、塔三加盟國交界的費爾幹納盆地產生了大量飛地。蘇聯存在時,各加盟國受中央節制,同時蘇聯的國力基礎雄厚,所以加盟國之間的民族、土地矛盾相對淡化。但蘇聯衰落之後,情況就不同了。

1990年,蘇聯尚未瓦解,奧什地區的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便爆發了衝突。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吉、烏兩族的衝突有增無減。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吉爾吉斯在蘇聯解體後推行過激的西化改革,加之西方顏色革命的滲透,使其陷入到經濟衰退和內亂頻發的怪圈之中。2005年和2010年,吉爾吉斯兩度爆發政變,導致國內局勢亂作一團。而吉國近期的亂局,也只是其內部不穩定因素的再次展現而言。

總體來說,在蘇聯的幫助下,吉爾吉斯快速從遊牧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但在蘇聯解體後,吉爾吉斯失去強而穩定的支持與幫助,又地處閉塞內陸,加之其內部矛盾複雜、其外部勢力滲入,導致其發展陷入困境。由此一來,吉爾吉斯便從曾經繁榮的蘇聯亞洲加盟國,變成了貧困混亂的國家。

參考資料:《蘇聯民族國家建設史》、《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