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子朱自清,身患重病寧願餓死,也不去領美國救濟糧!

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上,出現過兩次重大的思想解放時期,第一次就是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第二個就是民國時期的中西文化大碰撞。如果說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基礎的話,民國時期的中西文化大碰撞則重新梳理了中華幾千年來的脈絡,爲以後的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提到民國的文人才子,很多人就會想到魯迅、老舍、胡適、戴望舒、郁達夫、聞一多、徐志摩等人,卻很少有人知道朱自清。不少人都是通過他寫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這兩篇散文,才知曉民國才子當中有這麼一位。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朱自清,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六歲時跟隨父母遷居揚州,在那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中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在北大讀書期間還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是一個熱血愛國青年。曾在學校發表過詩歌,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國內的詩壇上也有一定的名氣。

朱自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後並沒有留在北京,反而選擇回到自己唸書的母校教書並擔任教學主任。雖說拿的工資不高,但是基本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後來跑到了清華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開始慢慢以散文爲主。

在全國掀起出國留學尋找救國之路的浪潮時,朱自清也跟進大家的步伐,留學去了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等到學成歸來後開始擔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繼續開始自己教書育人的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朱自清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因爲長時間的飲食不規律落下了嚴重的胃病。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內不少地方的生活依然處於比較艱難的狀態。爲了反對美國政府扶日政策以及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衊和侮辱,當時不少文人爲了展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直接拒絕美國的一切施捨物資,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麪粉,不少文人都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麪粉宣言》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當時已經身患重病的朱自清知道自己簽下了名字後,知道自己會面臨着生命危險,但依然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很多人都覺想要他這樣的狀況不應該簽下自己的名字,畢竟他現在有嚴重的胃病,不簽名也沒有人會說他。

讓人比較惋惜的是,朱自清最終還是因爲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去世,很多人都知道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餓得,即便是在去世之前,他依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麪粉,一直到死都保留着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就是他當時真實的寫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