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從來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鬥就能成氣候的行業,俗話講,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一個好漢還要三個幫呢,且不要說在影視行業當中大家只是隨波逐流的一葉孤舟,一個風浪下來任你多大的腕兒都頂不住。

提到中國的影視導演,儘管這麼多年過去了,成績和影響力方面其實整體還是依靠第五代導演去支撐,一開始並沒有被列入第五代導演行列的馮小剛卻憑藉着“野路子”出身後來者居上。

馮小剛與王朔

儘管如今的影視圈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但馮小剛卻始終仍活躍在風口浪尖之上。馮小剛的成功離不開許多人的幫助,比如王朔,比如鄭小龍,比如劉震雲,比如韓三平等等。他們幫助馮小剛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美工一路成長爲了中國最受歡迎的導演之一。

如果說這些人幫助他打下了江山的話,那麼葛優就是幫助他守住江山的那個人。

葛優、馮小剛、王朔、趙寶剛

作爲中國最著名的演員之一,葛優自然無需過多的介紹,大家都對他太過於熟悉了,他個人演藝之路幾乎都伴隨着馮小剛每一步的成長。

在一次聚會當中,馮小剛與周星馳“煮酒論英雄”,一旁有人說:你們二位皆可算是當世最具實力派的電影人。

周星馳笑着說:我是偶像派加實力派,而是周潤發是兩個偶像派加兩個實力派。

《甲方乙方》

小剛問:那葛優呢?

星爺答:他是實力派加實力派加實力派。

說着,他好像覺得這樣的形容還不足以證明葛優的實力,他乾脆站起身來,一直說着走出門,站到街上,然後用手指着對面的街對馮小剛說:我數不清是多少個實力派,總之一直是實力派,可以排到看不見的地方還是實力派。

這是星爺開的一個小玩笑,但也在言語中,這位“喜劇之王”對另外一位“喜劇之王”投去了最大的尊重與認可。

馮小剛與葛優

葛優與馮小剛的初識是通過王朔,那還是在1990年,當時的王朔剛剛在一年多以前有四部作品被搬上大銀幕,葉大鷹、夏鋼、米家山、黃建新這四位大導演都爭相拍攝他的小說,此刻王朔一時風頭無兩。在那些時間裏王朔認識了許多人,其中就包括在《頑主》中擔任三個主演之一的葛優。

在過足了電影的癮之後,王朔在那一年參與策劃的室內電視劇《渴望》大獲成功,按當時的話說是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這一下讓王朔看到了中國室內電視劇的巨大前景。

馮小剛與葛優

於是,二人開始籌備下一部室內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在演員選擇的方面馮小剛第一個想到的人便是葛優。

而當時的葛優已經答應要上張小敏的《大沖撞》,王朔和馮小剛算是晚來了一步,但在兩人的勸說之下,葛優最終還是答應放棄張小敏的戲,選擇上王朔他們的戲。

儘管這件事多少做得有些不太地道,但在名不經傳的張小敏和如日中天的王朔之間選擇,所有人的答案應該都很明確。

葛優與馮小剛

在葛優看來,只要是王朔編寫的劇本那就絕對差不了,只要王朔帶來的人也都絕對靠譜,於是葛優第一次和馮小剛形成了合作。

然而兩人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這次合作竟成爲了兩人30年藝術之路長跑的起點。

在劇中,葛優演活了男主角“李東寶”,以至於在《編輯部的故事》熱播的那段時間裏,當葛優走在大街上,大家都會用劇中的名字李東寶來稱呼他。

《編輯部的故事》

可能許多人還記得,當時電視上經常播放葛優和呂麗萍拍的一段火腿腸廣告:

“東寶,幹嘛呢?”

“想戈玲呢。”

“別想戈玲了,我給你介紹位新朋友”拿出一根某品牌的火腿腸給了他。

“還想戈玲嗎?”

“戈玲是誰?。”

《編輯部的故事》

在那樣一個時代裏,一部《編輯部的故事》能夠引發的效應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王朔和馮小剛出色的劇本是《編輯部的故事》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葛優在劇中出色的表演則相當皇冠上那顆璀璨的鑽石。

葛優的表演張弛有度,不浮誇,甚至讓你看不到絲毫的表演痕跡,許多人認爲他平民化的氣質和平易近人的態度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然而類似於這種樸實無華的人其實在那個年代的文藝圈子中也不在少數,但葛優恰恰又是那個羣體中那個最出色的那一位。

《甲方乙方》

出於對葛優表演風格的喜愛,馮小剛在許多劇中的人物都是對爲葛優量身打造,在寫角色的時候他心裏就早已經想好了人選,除了葛優還是葛優。

在葛優飾演的大多數角色當中,他都透露着“葛式”的幽默,機智,健談,卻有時候常常聰明反被聰明誤,是一個人畜無害,卻又多少帶着點“蔫壞”的北京青年。有時候他飾演的角色會顯得有些大智若愚,有些時候則又好像只具備小聰明,而缺乏大智慧。總之都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人,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鄰居,有着他獨特的過人之處,也有着街坊張三、李四的所有缺點。

馮小剛與葛優

在角色中他所帶出的那種北京爺們的“壞勁兒”恰到好處,稍微收着點可能就平庸了,而過激一些可能又招人討厭了,火候掌握的非常精確。

葛優的這種幽默和後來的範偉以及沈騰、黃渤等人還不太一樣,尤其是在馮小剛早期的作品當中,“馮氏幽默”的精髓在葛優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將北京城裏“京油子”那種狡黠拿捏的很到位,這些角色通常對高速發展的社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總能有一些看起來有些天馬行空,講出道理來卻又讓人無從反駁的想法出來,用當時一句時髦的詞形容他一貫的角色就是“弄潮兒”。

馮小剛與葛優

例如在1998年馮小剛的電影《不見不散》當中,葛優指着一塊黑板煞有介事的對着徐帆。

“這是喜馬拉雅山脈,這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這是尼泊爾,山脈的南坡緩緩的伸向印度洋,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影響,尼泊爾王國氣候溼潤,四季如春,而山脈的北麓陡降,終年積雪,再加上深陷大陸的中部,遠離太平洋,所以自然氣候十分的惡劣。

“你這都什麼跟什麼呀,又扯哪去了?”

“不要打斷,聽我說,如果我們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道五十公里的口子,世界屋脊還留着,把印度洋的暖風引到我們這裏來,試想一想,那我們美麗的青藏高原將從此摘掉落後的帽子不算,還得變出多少個魚米之鄉來!”

徐帆與葛優

讀者們就請自行體會一下,什麼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這就是。

葛優的角色也會在腦中閃現出各種私心雜念,在小恩小惠面前他常常難以自持,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又顯得極有原則,他能允許別人和自己一樣不夠完美,能夠容忍一些俗人俗事,對他人也能像對待自己一樣的寬容。

馮小剛與葛優

當然,誇了這麼半天葛優,我還是得說,葛優和馮小剛其實真得算是互相成就,沒有葛優可能就沒有今天的馮小剛,但是沒有馮小剛,今天的葛優也未必是今天的樣子。

其實儘管葛優演技高超,但他的作品也不是都好,像《夜宴》、《趙氏孤兒》這種古裝劇題材其實就不是葛優很輕鬆就能夠駕馭的。

《夜宴》

葛優的好,在於他的自由鬆弛,不加修飾,顯得更加接地氣,而在古裝電視劇中,葛優那慢條斯理的北京話和那一張顯得不太嚴肅的臉就常常讓人出戏。

在1997年的古裝電視劇《寇老西兒》當中,葛優的表演也遭到了父親葛存壯的批評:一代賢相被演得“水不垃圾”,失了風度不說,還痞裏痞氣、油腔滑調的。

yingp《甲方乙方》

對於這樣的評價,葛優自己也認可,稱確實是演砸了,尤其是在陳道明的襯托之下,更顯得自己這個帝王角色有點過於兒戲了。

所以馮小剛和葛優這對黃金搭檔纔是相互之間最能夠互相成就的,只有他們兩人相互合作才能夠讓對方達到最舒適的狀態,讓雙方的優點和長處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示。然而葛優和馮小剛的故事還在講,誰知道他們下一站又去了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