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家港,雖然離得很近,但確實不熟悉。

於是求救網友,他們給了我一大堆的建議。比如黃泗浦公園、暨陽湖公園,沙洲公園,香山、楊舍老街、鳳凰湖、永聯小鎮、常陰沙農業園、鹿苑東渡寺等等。

有二個朋友的推薦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個說:鳳凰山腳下“吳歌人家”的特色菜和肖家巷的田園美景值得推薦。

另一個說:一天的話可以安排去鳳凰,那裏有恬莊古街,鳳凰山,永慶寺,河陽山歌館,鳳凰湖,支山桃花源,都在一起。

於是,選了個風和日麗的天氣,我去了張家港鳳凰鎮。

張家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境內東山村遺址距今8000餘年,爲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最早的人類史前文明。

而因鳳凰山而得名的鳳凰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吳歌之鄉。

除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慶寺,千年古街——恬莊古街等名勝古蹟,不得不提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陽山歌。

那天,在河陽山歌館遇見了73歲的老奶奶尹麗芬,她是河陽山歌傳承人,在這個山歌館,給無數觀衆唱了十幾年河陽山歌。

老奶奶一頭黑髮,精神抖擻,嗓音嘹亮。一身藍印花布的衣服,很江南。

位於張家港市鳳凰鎮河陽山歌館,佔地面積20畝,工程總造價3208萬元。是什麼樣的一種民歌,需要造一個如此規模的專屬場館來進行保護呢?

懷着疑問,我買了張20元的門票,進去看看。

山歌館四面環水,設有門廳、河陽山歌展示館、歷史文物陳列館、歷史名人館、民俗風情長廊、學術研究中心、培訓學校、山歌演藝館、特色展示館以及鳳凰閣等10大功能場所。

據瞭解,河陽山歌是張家港南部地區千百年來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原生態歌謠。它以鳳凰鎮爲傳承中心,分佈在河陽山的周圍地區。

與蘆墟山歌、白茆山歌相比,河陽山歌因河網密佈、環境封閉較晚爲世人所知,但代表作《斫竹歌》的發現足以震撼學界。

《斫竹歌》是中國民間歌謠珍稀的“活化石”,它的發現改寫了中國的詩歌史與音樂史。

據專家考證,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山歌、最長的山歌、最完整的山歌,已具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由於河陽山歌存在於江南水鄉的純農耕圈內,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獨立地生存着,它傳承性強,又是過去農村中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並且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當地農民在行舟、車水、栽秧、打場和挑擔等勞動過程中引吭高歌,代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共收集到1000餘首,三萬多行。以口傳和本傳的傳承方式,通過家族傳承與社會傳承兩種途徑,跨越千年時空,生生不息。

最主要的河陽山歌(寶卷)展示館,展示了河陽山歌卷本、抄本及與山歌、講唱文化相關的器物。

民俗風情走廊集中體現近古時代和近代河陽地區純樸的民俗風情,還有當地一些特產的製作過程,如高莊豆腐乾、菊花酒,河陽拖爐餅,西施糕等。

走在一個個展館,瞭解河陽山歌的發展和演變。在歷史名人館,瞭解發生在鳳凰鎮的一些歷史故事。

鳳凰這個小鎮,可謂名人輩出,歷史上共有36位進士、4位狀元。

逛完展館,讓我對河陽山歌和整個鳳凰鎮,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展館外,亭臺樓閣,平靜的湖水倒影着藍天白雲,隨意走走,就很愜意。

這個河陽山歌館,是2010年10月對外開放的,乾淨整潔,曲橋迴廊,像一個園林般。

爲了使這一瑰寶得以更好地傳承,打造了這個場館,還出版發行了150萬字的《中國·河陽山歌集》。

張家港市爲了保護河陽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工作。

這裏還有個山歌演藝館,這是進行山歌表演的場所。

剛好是演出時間,站在現場,看着73歲的老奶奶尹麗芬,爲觀衆們演唱河陽山歌,獲得了無數的掌聲,都爲這原生態歌謠的傳承和保護叫好。

表演結束與三位河陽山歌的演唱者拍了個合影,奶奶們都說,這一把年紀,滿臉皺紋的,不好看不好看。

可是在我眼裏,她們真的很美。

聽她們說,在張家港鳳凰鎮,會河陽山歌的歌手,基本上各個村都有,新莊村、泗安村、小山村、莊涇村等等,但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了。

這個河陽山歌館裏還有個培訓學校,負責河陽山歌排練、培訓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河陽山歌。

包含河陽山歌在內的“吳歌”,當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家港市如此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令我刮目相看。

那天我還去了恬莊古街,河陽田園非遺村-肖家巷等地,對張家港的認知,豐富了許多,有空再和你們分享。

關於作者若有所思:江南小女子一枚/環球旅行家/到達南北極/旅遊自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