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定多爾袞謀反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碰此案,乾隆爲何敢翻案?

多爾袞,在清朝歷史上佔了極大筆墨,他活着,創造了不少傳奇,死後,更引發了許多爭議。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他天資聰慧,跟着努爾哈赤立下過赫赫戰功,被賜“墨爾根岱青”的稱號。這是誇耀他,是位足智多謀,文韜武略皆出色的人。

多爾袞厲害,其哥哥皇太極也不弱,再加上多爾袞比皇太極小了足足14歲,兩人經營各自勢力的時間差距太大,最終是皇太極執掌大權,多爾袞淪爲了臣子。

清軍入關後,皇太極稱帝,可沒多久,他便去世了。多爾袞本有機會奪得皇位,但出於諸多考量,他最終選擇推皇太極第九子福臨上位,即順治帝,而他則以攝政王的身份代掌朝政。

順治六年,多爾袞因痛失愛妻,心中悲痛,因思成疾,直到順治七年也沒恢復過來。在他病重的這段期間,因順治帝沒有來看望過他,他因此發起了牢騷,當着衆多大臣的面,表達了他的不滿。

數月之後,渾渾噩噩的多爾袞在外射獵時,從馬上墜落,不久便去世了。順治聽聞此消息,大爲震驚,親率親王、貝勒、大臣穿縞服,迎奠東直門外,如此盛大的禮遇,也唯有多爾袞享受過。此後,他又追封多爾袞爲“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併爲其定廟號成宗。又有“義皇帝”的稱號,又有廟號,多爾袞這待遇已經可以媲美皇帝待遇了。

可誰曾想,多爾袞這死後的榮光,結束得如此快。順治八年二月,多爾袞舊部拿出了不少多爾袞密謀造反的證據,甚至還有黃袍。順治帝震怒,態度急轉,剝奪了多爾袞的一切榮耀,將其判定爲逆臣。

順治皇帝的這一系列反應,不得不讓人深思。都說死者爲大,多爾袞都已經過世了,人世間的一切便已煙消雲散。爲何其舊部突然反水,拿出了一堆多爾袞造反的證據?難道這是他們的頭名狀?想爲自己找個新主子?

可舊主已死,就算他們想爲自己找個新主,也沒必要在舊主死後落井下石,這不會讓新主寒心嗎?我個人覺得,這一切的背後,都有順治的身影。他先是給了多爾袞極大的榮光,讓天下人看到了他的慈心仁義,接着又拿出一系列證據,順理成章剝奪了多爾袞的一切禮遇厚待,成功堵住悠悠之口。多爾袞生病之時,順治皇帝都沒有去看望過,這一點足以證明兩人關係並不和睦,所以順治進行這一系列操作,確實有可能。

或許正如我猜想的這般,多爾袞造反一事,背後有順治的身影,因而康熙、雍正,兩位帝王都並未觸碰此案,直到乾隆皇帝上位,才爲多爾袞平反。乾隆帝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不是在打老祖宗的臉嗎?其實乾隆想的是,在不觸及順治帝權威的前提下,給多爾袞一個公道。他之所以這樣做,我覺得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

第一方面:多爾袞確實被冤枉了。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看,乾隆認爲,多爾袞算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忠臣,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既然如此,必要爲其昭雪。於是,乾隆恢復了多爾袞睿親王的封號,配享太廟,修繕墳墓。

第二方面:安民心,樹榜樣。乾隆認爲,多爾袞是一位有勇有謀,騎射雙全,能文能武的人才,而且對清朝忠心耿耿。這樣的人,其實就是乾隆渴望有的大臣,他爲多爾袞證名,爲其平反冤屈,也是想將其樹立成一個榜樣,讓更多的大臣向其學習。再者,他爲多爾袞平反的這個行爲,也是在向天下人表示他的仁心仁義,這也算是一個積攢人心的方式。

第三方面:內心的攀比。一直以來,乾隆都不停在向康熙靠齊,他認爲康熙厲害,又覺得自己不輸於他。康熙不敢爲多爾袞翻案,可他做到了,他便覺得自己贏了,覺得自己更勝一籌。

當然,乾隆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才選擇爲多爾袞翻案?我們不是他,因而無法真正的說出他的理由,只能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他的所作所爲來猜測。他在爲多爾袞平冤之時,並沒有否定順治的英明,而是將一切歸咎於“宵小奸謀”。如此一來,他既保了老祖宗的顏面,又實現了他的目的。不得不說,乾隆皇帝的確深思謀略,堪稱是衆多皇帝中的楷模。

有讀者問我有什麼能夠一套書讀懂中國史的,我一般都推薦他買蔡東藩寫的《歷朝通俗演義》。

這套書,從秦朝到民國2000餘年歷史,

大家要想通盤瞭解中國的歷史,這套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爲史書太沉悶,不容易讀,別的演義又虛構太多,蔡先生的這套書是史實重於演義,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讀了這套書,什麼亂編的歷史劇,或者朋友亂侃歷史,你一聽就能判斷出來。

裝禮盒版, 一共6本,爲什麼推薦精裝本呢?因爲書實在太厚了。

團購價是165,價格全網最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