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在“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窮也不能窮了教育”理念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父母,最擔心的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然而不少父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纔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起跑線。

年入7萬,想給兒子上5萬的幼兒園

前幾天,Mommy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頗爲喫驚。

題主是一個三線城市的銷售,平均月薪6000左右,年入也不過7萬,可是他老婆卻想讓孩子上5萬/年的貴族幼兒園,原因是能讓兒子融入“貴圈”, 爲日後的人脈打下基礎。

這一決定,讓題主感到了爲難。因爲年入7萬的題主,身上還揹負着3萬/年的房貸,孩子7000元/年的保險,還有一家人的生活。

題主坦言,平日幾乎要靠老人的接濟才能過活。

換句話說,家裏根本沒有條件支撐孩子上這麼貴的幼兒園。

所以,題主並不贊成妻子的想法,覺得有多大能力辦多大的事兒,可妻子卻罵他沒有眼光和格局。

超越家庭實際,踮着腳尖也要富養孩子的父母,在今天並不鮮見。今年爆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顧佳,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顧佳原本家境小康,一家人生活還算富足,但是爲了能打破階級壁壘,顧佳一咬牙貸款買下了一套高級豪宅,只爲將兒子送入一所頂級幼兒園。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兒子許子言在幼兒園面試的時候發揮失常,失去了入學資格。爲了讓兒子能順利入學,顧佳開始了自己的“融圈”之路。

顧佳原以爲只要拿到了入場券,就能融入“貴圈”,可是在富太太們眼裏,任顧佳怎麼撲騰,她始終都是個圈外人。

有句話叫“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你把別人當人脈,別人可能只把你當盤菜。

進入貴族幼兒園,和“貴圈”的後代成了同學,並不代表着就能“近水樓臺先得月”。《三十而已》中,顧佳不是已經給我們揭露一個殘酷的真相了麼:

貴圈的資源全是等價置換的,你要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必然要拿出等價的資源去交換。

盲目融圈,只不過是徒增自己的焦慮與煩惱罷了。

父母纔是孩子的“起跑線”

孩子是父母始終放不下的牽掛,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原本無可厚非,但是超越自身能力盲目攀比,那就不是眼光和格局的問題了,而只是無處安放的焦慮作祟而已。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讀一所貴族幼兒園就能解決的問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以後會成爲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成長於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有一對什麼樣的父母。

真正的豪門,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反而更注重“窮養”。

香港著名富豪霍啓剛和跳水冠軍郭晶晶,雖然身處“貴圈”,但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卻十分接地氣。

家裏有豪宅,但夫妻倆卻偏偏要搬出來,租住在普通的公寓;

明明有條件請保姆照顧孩子,可夫妻倆卻樂意自己照顧孩子,給孩子買打折貨,帶孩子一起去超市買打折貨;

明明可以給孩子少爺、公主般的生活,卻偏偏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替爸爸洗車賺零花錢;

明明可以享受金錢帶來的舒適生活,可夫妻倆卻樂於帶孩子一同去體驗插秧,讓孩子懂得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努力讓孩子強大起來,將來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或許纔是每個父母該教會孩子的“超能力”。

這樣的孩子,不是能用錢就能養出來的,而是需要父母溫柔陪伴和用心栽培。

教育這條路,沒有捷徑可以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