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清代省份时,脱口而出的就是“直隶总督”“湖广总督”等等这些,但深入到省份划分时,想必大家就有些不解了,它们因何划分?目地是什么?这便是今天本文所要介绍的内容。

一、

古代中国的边界划分,要从郡县制说起,随着郡县制的萌芽发展,边界概念从中国人的脑海里逐渐清晰,春秋战国,战事四起,各国互有吞并,行政区域划分频繁凌乱。而到了秦国统一六国后,如何划分行政区域就成了要紧的事。

行政区划的首要目地在于服务集权统治,所以如何高效便捷的管理,成为了行政区划的第一含义,为此秦朝人下了一番功夫,他们给出的答案,就是被后世称之为“山川形便”的著名原则。

高效便捷解决后,还得防微杜渐,如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情况,这是对统一政权最直接的伤害,于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便是古代中国王朝进行行政划分时两条重要的原则,皆都出现于秦朝,而不断在后世手里延续发展直至成型,可以说,它们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二、

先来讲讲何为“山川形便”,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一致。这个原则好处在于第一直观,第二自然。

由深里讲便是高大山川两边的区域,孕育了不同的土壤条件,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产生了不同的风俗习惯。采用这条原则进行划分,其本身就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清代入主中原以,沿袭了明代的“两京一十三省”的格局,在它的基础上,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了今天的“两湖”,陕甘地区,以此形成了著名的“内地十八省”局面。

例如湖南湖北,湖南湖北的行政区划在清以前就存在,例如北宋时的荆湖南北两路,以及元代的两湖宣慰司。

清代以洞庭湖为界,正式将这两地升级到省级行政区,由此成为定制。陕甘分界也是同样如此,以陕西境内的延安,西安,凤翔,汉中四府的西界作为两地的省界。

而皖苏地区的划分,不像之前几省的划分那么简单,可以说,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划分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犬牙交错”。

“犬牙交错”的本意是指界线曲折复杂,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反应到行省制上,就是说两省边界没有以山川险阻作为依据,其目地就在于牵制地方势力,防止外重内轻的局面出现。

在皖苏两地的分界上,清人考虑更多的则是农业经济发展问题,那么皖苏两地到底经历了什么?唐代有过“扬一益二”的说法,突显出此时淮南地区的富庶。

而到南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淮南则继续享受这种福利,与一江之隔的淮北地区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明代由于河政疏怠,所以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两岸百姓颇受其苦,逐渐贫困不堪。

清人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竖切一刀的方法,使得皖苏两省都包含有淮南,淮北和江南的分地。这样的分配,使之富庶的江南与稍次的淮北,以及经济上落后于两地的淮北相互搭配,避免省与省之间的经济发展相差过大。

清代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也颇有独特之处,相较于元代的一刀切——“置中书省”,清代则是采用军事型和监护型两种模式划分行政区域,进行管理。

军事型行政区域当属关外故土满洲的“盛京三将军”,在新疆则有伊犁将军,外蒙古则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而漠南蒙古又分为内蒙古和套西蒙古两处。

监护型行政区域,则在青海与西藏两地,都设有办事大臣一职。不同的地理区位,各异的少数民族,以及统治力的强弱,都使得清人在管理边疆地区时,所采取的措施必然是慎之又慎。

加之他们本身是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深知其中的要害,所以在行政区划管理上更加得心应手。

三、

行省制的出现,标志着行政成本的减少,统治力度的加强。清人在入关以后,一方面为了统治沿袭明代的固有行政区域格局,又在“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下,做出调整,以此完善统治的深入。

另一方面在边疆区的行政区划上,因地因人制宜,做出相应设置,为维护边疆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

清代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用到了极致,可谓是到达了一个巅峰,借鉴前朝的优势用来解决产生的问题,又吸取经验教训各种幅度不一的调整改动,进而使的统治的质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