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起清代省份時,脫口而出的就是“直隸總督”“湖廣總督”等等這些,但深入到省份劃分時,想必大家就有些不解了,它們因何劃分?目地是什麼?這便是今天本文所要介紹的內容。

一、

古代中國的邊界劃分,要從郡縣制說起,隨着郡縣制的萌芽發展,邊界概念從中國人的腦海裏逐漸清晰,春秋戰國,戰事四起,各國互有吞併,行政區域劃分頻繁凌亂。而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如何劃分行政區域就成了要緊的事。

行政區劃的首要目地在於服務集權統治,所以如何高效便捷的管理,成爲了行政區劃的第一含義,爲此秦朝人下了一番功夫,他們給出的答案,就是被後世稱之爲“山川形便”的著名原則。

高效便捷解決後,還得防微杜漸,如割據一方自立爲王的情況,這是對統一政權最直接的傷害,於是“犬牙交錯”的原則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便是古代中國王朝進行行政劃分時兩條重要的原則,皆都出現於秦朝,而不斷在後世手裏延續發展直至成型,可以說,它們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二、

先來講講何爲“山川形便”,以天然山川作爲行政區劃的邊界,使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區劃一致。這個原則好處在於第一直觀,第二自然。

由深裏講便是高大山川兩邊的區域,孕育了不同的土壤條件,自然環境和氣候特徵,形成了不同的農業區,產生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採用這條原則進行劃分,其本身就是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層面這一基礎上進行的。

清代入主中原以,沿襲了明代的“兩京一十三省”的格局,在它的基礎上,採用山川形便的原則,劃分了今天的“兩湖”,陝甘地區,以此形成了著名的“內地十八省”局面。

例如湖南湖北,湖南湖北的行政區劃在清以前就存在,例如北宋時的荊湖南北兩路,以及元代的兩湖宣慰司。

清代以洞庭湖爲界,正式將這兩地升級到省級行政區,由此成爲定製。陝甘分界也是同樣如此,以陝西境內的延安,西安,鳳翔,漢中四府的西界作爲兩地的省界。

而皖蘇地區的劃分,不像之前幾省的劃分那麼簡單,可以說,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後進行劃分的,這裏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犬牙交錯”。

“犬牙交錯”的本意是指界線曲折複雜,像狗牙一樣參差不齊。反應到行省制上,就是說兩省邊界沒有以山川險阻作爲依據,其目地就在於牽制地方勢力,防止外重內輕的局面出現。

在皖蘇兩地的分界上,清人考慮更多的則是農業經濟發展問題,那麼皖蘇兩地到底經歷了什麼?唐代有過“揚一益二”的說法,突顯出此時淮南地區的富庶。

而到南宋以後,經濟重心轉移到江南地區,淮南則繼續享受這種福利,與一江之隔的淮北地區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明代由於河政疏怠,所以淮河流域災害頻發,兩岸百姓頗受其苦,逐漸貧困不堪。

清人在此基礎上,採用了豎切一刀的方法,使得皖蘇兩省都包含有淮南,淮北和江南的分地。這樣的分配,使之富庶的江南與稍次的淮北,以及經濟上落後於兩地的淮北相互搭配,避免省與省之間的經濟發展相差過大。

清代對於邊疆地區的管理,也頗有獨特之處,相較於元代的一刀切——“置中書省”,清代則是採用軍事型和監護型兩種模式劃分行政區域,進行管理。

軍事型行政區域當屬關外故土滿洲的“盛京三將軍”,在新疆則有伊犁將軍,外蒙古則有烏里雅蘇臺將軍,而漠南蒙古又分爲內蒙古和套西蒙古兩處。

監護型行政區域,則在青海與西藏兩地,都設有辦事大臣一職。不同的地理區位,各異的少數民族,以及統治力的強弱,都使得清人在管理邊疆地區時,所採取的措施必然是慎之又慎。

加之他們本身是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深知其中的要害,所以在行政區劃管理上更加得心應手。

三、

行省制的出現,標誌着行政成本的減少,統治力度的加強。清人在入關以後,一方面爲了統治沿襲明代的固有行政區域格局,又在“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兩條原則下,做出調整,以此完善統治的深入。

另一方面在邊疆區的行政區劃上,因地因人制宜,做出相應設置,爲維護邊疆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石。

清代將古代中國的行政區劃用到了極致,可謂是到達了一個巔峯,借鑑前朝的優勢用來解決產生的問題,又吸取經驗教訓各種幅度不一的調整改動,進而使的統治的質量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