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为唐代才名极大的诗人,王维历代备受世人推崇,他从容优雅、与世无争,精通诗、书、画,且参禅悟理,被称为“诗佛”。

王维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和在此之上的诗词成就备受瞩目,四十四岁左右时,王维为供“志求寂静”的母亲修行静养,在蓝田县的辋川山谷建了一座别墅,即辋川别业。

王维虽然官当挺高的,但很早就看透了仕途世俗的艰险,早早吃斋奉佛,渴望投入自然的怀抱。所以这别墅可说是他的心之所向,他回归山野,苦心经营了辋川这一天然美妙的精神家园。

从历史记载来看,辋谷是一条有10余公里长的峡谷,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两侧是连绵的群山,谷中还有一条名为辋水的河流经过,需要坐船才能通行。

有山有水,自然景色绝佳,看起来这里确实是十分理想的养老场所了,而且王维还有能力住在这么大地方,真是慕了。

在这里,王维还专门做了一本诗集——《辋川集》,里面写了二十首清幽淡雅的小诗,在序中,他介绍了自己的别墅之景:

“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

在他的设计下,这里充满诗情画意,步步是景。真让人感慨,王维不仅在文学绘画上造诣极深,连景观设计也是颇有研究的啊!

要参观王维的别墅区,首先会看到的是入口“孟城坳”,王维赋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

坳背山冈是“华子冈”,山势高峻,松树成群。越过“华子岗”,就能看见别墅的建筑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杏馆”,馆南靠山,北邻湖,后山势突起,有一片竹林,取名为 “斤竹岭”,竹林间还有溪水潺潺流过。

溪水尽头是“木兰柴”,是以木制栅栏围起的木兰树林;与斤竹岭对望的是“茱萸泮”,其前面的空地是“宫槐陌”。

再往里走,能看到一片森林,周边围着栅栏,里面养着许多麋鹿,所以这里就是“鹿柴”了;鹿柴下为“北垞”,盖有屋宇,此处临着“欹湖”,建有“临湖亭”,沿湖堤岸上种植了柳树,是为“柳浪”。

很大,有时候坐船才能到达其它景点。湖岸的柳树往下,是水流急促的“栾家濑”,等不见了水的影子了,再往前走,便是“金屑泉”。

再来是“南垞”、“白石滩”、“竹里馆”,可说是一步一景,有亭有屋。王维根据自己的喜好种植各种花草,并浪漫地取了名字,如辛夷坞、漆园、椒园等,分别对应了种植辛夷、漆树、花椒的场所。

这么大的私人园林,普通人真是想也不敢想。王维利用自然山水的地势,将建筑和地貌巧妙结合,空间布局基本遵循自然之势,没有过多地改造,看起来像是融入了自然一般,这也符合他对自然山水的情怀与态度。

虽然辋川别业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不过从王维的笔意描绘中,我们依旧能想象到这是一处清寂疏旷、自然优美的场所。王维在此过着精神高度满足的生活,在他的诗画描述下,这里充满着来诗情画意,让人向往。

王维在这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脱离了烦扰且动荡的尘世,无拘无束、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自然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历代有很多文人士子都对王维的辋川别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其实就是在劳碌的现实中找寻一个精神胜地,这和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很像。

大家都是在尘世中或繁琐辛劳生活着,或被黑暗社会政权打击着,但又无能为力改变,所以总是喜欢在诗词书画、潇洒的名人事迹里找到一丝安慰。

虽然这种避世思想有一定的消极性,但精神上的寄托是必不可少的,这点就像当代社会的社畜一样,谁也无法摆脱现实的枷锁,但仍渴望得到幸福,所以总会找一个参照物或理想品,来填充空虚。

王维的别业就是这样一处可让人忘却凡俗的地方,起码从他诗中有画的描述中,能让人拥有一处想象的静谧之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