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小情,咱們又見面啦

郭敬明在《魯豫有約》中曾說,在老家自貢時,自己的喫穿用度都是班裏最好的一個。

他的媽媽是銀行職員,父親是普通工人,雖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生活條件比周圍同學要好的多。

可當他去上海上大學時,卻被眼前這座城市的繁華打擊的自卑不已。

在訪談中,主持人魯豫問:一到上海就有這個城市屬於我的感覺嗎?

郭敬明:沒有。一到上海就感覺這個城市不屬於我。

魯豫:我覺得中國很多大城市包容性都挺強的啊。

郭敬明笑着說:沒有。你要有錢纔行。

魯豫一臉不可置信:小孩兒會有那種感覺嗎?大人才有那種感覺!

郭敬明:當你周圍的同學永遠都在用最新款的手機,他們都穿名牌的時候,然後你用着最老土的手機,然後什麼(名牌)都不能穿,不能出去逛街,不能在餐廳喫飯,只能永遠喫食堂的時候,那你就會覺得這個城市不屬於我。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狂妄時期,突如其來的落差感與天生的敏感,讓郭敬明早早地意識到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差距”。

18歲到25歲,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變化最劇烈的時候。

也許就是這種巨大的物質衝擊,改變了郭敬明的事業走向。

他說自己當初如果不是來到上海,而是考上第一志願的廈門大學,現在的他恐怕只是一名普通的廣告人,不一定有現在的成功。

不過,稍微瞭解一下郭敬明的經歷就會知道,這樣的一個人怕是去哪兒都不會混的太差。因爲他的才華足夠撐得起他的野心。

這裏的才華,不是指郭敬明寫作方面的造詣,而是對市場與人性的洞察。

讀懂人性就抓住了成功的鑰匙

對於郭敬明的作品,大衆的評價呈兩極分化。

與一些偶像藝人不同,他們的真愛粉和黑粉屬於兩個不同羣體的對立陣營。而喜歡郭敬明與討厭郭敬明的卻很可能是同一個人。

青春年少時,對他的書愛到不可自拔。遣詞華麗雋永,故事跌蕩起伏,整部作品透出的淡然憂傷讓人惆悵不已。

走出校門被現實生活毒打一番,變成心智成熟的社會人後,再回過頭來看郭敬明的書,就覺得作品缺少了一種厚重感。

如果粉轉了黑,那當初自己喜歡的那些特點就走向了另一種極端的評價。

比如:華麗的用詞,變成了華而不實;故事的動人之處成了灑狗血的橋段;淡然的憂傷也變得病呻吟。

郭敬明的書從出道到現在都屬於青春文學,說明他的受衆羣體一直都沒變,也很明確。

那些真愛粉和粉轉黑的人,與郭敬明來說,都是他掙錢的籌碼。

當你在他的受衆羣體之內,就是他作品暢銷貢獻者的一員。

當你脫離了他的受衆,就又成了爲他博取熱度中的一個流量。

無論是真金白銀的支持還是靠“黑”贏來的流量熱度,他都需要。

因爲他不只是一個寫書的作家,他還是曝光在鏡頭下的藝人,他也不光是藝人,他更是一位商人。

郭敬明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不單單執着與寫作,而是向商業發展。

不知道該說他是對自己寫作的能力有自知之明,還是該說他本就志不在成爲文學家。

無論怎樣,他在事業的發展抉擇上確實敏銳。

被市場唾棄的“作家”,因市場而成功的“商人”

2003年,還在上大學的郭敬明,改編完成的小說《幻城》正式出版,獲得文藝社科類圖書銷售排行榜前三名。

緊接着趁熱打鐵,相繼出版了《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和《夢裏花落知多少》,這些作品打開了他在文學市場上的知名度。

同年因抄襲風波,沒有再出作品。但次年,郭敬明就成立了工作室,擔任主編創辦雜誌。

後來還簽約天娛,成爲文藝總監。發佈過音樂小說專輯,把電影《無極》改編成小說,爭議最大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拍成了偶像劇等。

2010年,正是傳統出版業的沒落的開始,他又正好成立“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親自擔任該文化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該公司做的是文藝與商業的結合,經營範圍涉及圖文設計製作、電視節目的製作發行、經營演出、經紀業務等等。

可見,他的事業版圖已經不再侷限文學範疇內了。

再然後他又當起了編劇與導演。

他導的《小時代》四部曲評分是很低,口碑也一般。

但當人罵他的作品虛榮拜金,奢侈沒內涵時,難過的可能作家郭敬明,導演郭敬明,而商人郭敬明早已賺得盆滿鉢滿,開始征戰下一個有“蛋糕”的文化領域了。

我想,如果郭敬明只是一個商人,大家對他的評價應該會讚賞大於嘲諷,但他偏偏以作家身份成名。

雖說,他本人活得不擰巴,但先入爲主的觀念,使大衆看他的眼光很擰巴。以至於網上對他討論最多的是:

郭敬明是否算是真正的作家?他的書是文學作品還是文學現象?

當他在節目中說的話引起非議時,網友們的評論畫風都會轉到對他作品的評價與謾罵中去。

若你先把郭敬明當成是一個商人,那他所做的一切就似乎看上去合理的多。當然,這不代表他曾經犯過的錯該被視而不見。

一張紙有了污點,你批評甚至責罵都可以,誰讓他髒了你的眼呢?

但每次看這張紙都只看那個污點,是不是侷限了自己的視角呢?

也許,對這張紙打擊最大的是無視或……無動於衷吧!

——END——

從情竇初開到垂垂老矣,我們一輩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歡迎關注@情之瑣事,讓我們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