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強橫並非僅僅是依靠兵力的優勢,這一點毋庸置疑,僅德國進攻法國時期,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強陸軍的法國兵力就比德國多,據可靠數據表明,爲了進攻法國,德國動員的兵力爲335萬人,而法國當時的兵力超過400萬,更何況法國的背後還有英國這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當德國進攻比利時、吞併波蘭時,據保守估計,盤踞在法國的英法聯軍超過了500萬,然而正是擁有優勢兵力的法國,卻在戰爭中一敗塗地,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裏,德國的坦克便開進了巴黎,法國全境淪陷,戰爭的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法國爲何在戰爭中沒有發揮兵力強大的優勢,而讓德國長驅直入,最後被圍困在敦刻爾克,上演了人類戰爭史上最知名的大潰退-敦刻爾克大撤退呢?其實這個敦刻爾克大撤退也是希特勒疏忽之舉,要不然英國是絕對沒有時間將幾十萬潰兵運送過英吉利海峽的。

要說當時德國進攻法國的障礙,馬奇諾防線就不得不提,這是德法兩國邊境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由法國人爲了防止德國的進攻,耗費了50億法郎,歷時12年的時間建成,號稱是不可被攻破的最強防線,然而法國成也馬奇諾防線,敗也馬奇諾防線,當時至少有50萬的英法聯軍盤踞在馬奇諾防線裏,背後幾百萬部隊也在摩拳擦掌,就等德國對馬奇諾防線的進攻。

然而德國並未對攻破馬奇諾防線產生多濃厚的興趣,當英法聯軍把馬奇諾防線當作盾牌時,德國人要做的不是以進攻的鋒芒刺穿,而是繞到背後,讓其成爲擺設,希特勒就是這麼做的,他首先集結兵力進攻比利時與荷蘭,當時英法聯軍的目光不僅需要集結於荷蘭戰場,更是鞏固了馬奇諾防線兵力部署,因爲他們堅信德國要想進攻法國只有兩條路可走,其一攻破馬奇諾防線,其二繞道比利時,只要守住兩條路,德軍就不可能輕易的進入法國。

德國也的確是在這兩條路上部署了重兵,當時三個集團軍羣,一個進入了荷蘭和比利時,一個在東線隔着馬奇諾防線與法軍對峙,另一個最爲強悍,機動性最強的集團軍羣出現在了兩條路之間的阿登森林邊緣,阿登森林行軍條件非常惡劣,當時的法軍料定德軍不會通過阿登森林進入法國,所以對此疏於防範,事與願違,德軍強悍的鋼鐵洪流淹沒了阿登森林,攻破了法國的防線,防守兩端的英法聯軍來不及堵住這條巨大的口子,德軍長驅直入,馬奇諾防線被拋在了身後,成爲了擺設。

此時德法兩國的兵力還是相當的,如果此時的武器裝備、戰術相差不多的話,法國絕不會在短時間裏滅國,作爲老牌陸軍強國,法國的坦克、火炮數量比德軍還多,那麼爲何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呢?戰後軍事學家給我們了最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對當時戰爭認識上的問題,坦克已經作爲陸軍之王登場,英法當時的作戰理念中,坦克只是掩護步兵的存在,也就是說在英法的部隊中,坦克並不能獨立完成進攻任務,坦克的機動性決定了他要比步兵的行動更快,而爲了協調步兵的節奏,只能犧牲坦克的機動性能,而在德軍的作戰體系中,坦克部隊就已經成爲了獨立完成作戰任務的單元,德國解決步兵和坦克節奏速度不同的方法是利用卡車、步戰車等交通工具提升步兵的速度,而不是像英法聯軍那樣拉低坦克的機動性能,所以當德軍衝鋒時,速度要遠比英法聯軍快,並且在戰鬥初期,德國的坦克後不會緊跟着德軍士兵,這與英法作戰體系大相徑庭。

事實證明了,提升部隊的節奏速度有助於戰鬥前期形成作戰優勢,這也是德國閃電戰的精髓,既然法國的防線已經被撕開了一條大口子,那麼機動性能要遠高於英法聯軍的德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德國的鋼鐵洪流帶着一戰遺留下來的對法國的仇視,浩浩蕩蕩的進抵巴黎,而此時,隨着防守馬奇諾防線的法軍撤退保衛巴黎,被阻隔在馬奇諾防線的這一路德國集團軍羣也順利解放了出來,攻克馬奇諾防線,造成法國全線動搖也就順理成章了,於是在德軍勢如破竹的進攻下,法國便被迅速全線攻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