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收復臺灣,人們會想到施琅,會想到康熙,會想到姚啓聖,但卻很少有人能想到黃梧,要論名氣我,他和上面三位可以說是有着天壤之別,但是如果要論平臺的貢獻,黃梧絕對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下面咱們就來說說這位被遺忘的平臺功臣——黃梧。

黃梧

黃梧,福建漳州市平和縣人,明崇禎十七年,二十七歲的黃梧在老家平和縣衙做了一名衙役,不過他似乎並不滿足於只做一名小小的衙役,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兩年後黃梧終於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機會。1646年,鄭成功與其父鄭芝龍分道揚鑣,豎起反清復明大旗,久有投鄭之心的黃梧與門役賴升密謀殺死了平安縣知縣,率衆投奔了鄭成功,對他的機智勇敢非常欣賞的鄭成功委任他做了中權鎮左營副將。黃梧歸鄭後戮力征戰、屢建戰功,清順治八年升任英兵營統領,後又升任英兵鎮鎮帥,不久改任前衝鎮鎮帥。

鄭成功

前衝鎮,即今海澄,在當時是鄭成功投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起來的一座堅固堡壘,黃梧被派來鎮守此地可見鄭成功對他的倚重與信任,但是鄭成功沒有想到的是正是他的這一舉措爲後來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清順治十二年八月,鄭成功派兵攻佔揭陽,並派黃梧與前提督黃廷、左先鋒蘇茂往鎮揭陽,次年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兵回奪揭陽,由於黃梧、蘇茂等對軍情的錯誤估計,結果陷入清兵埋伏,最終損兵折將大敗而回,同年三月鄭成功論處揭陽戰敗之罪,蘇茂被斬、黃梧被記責,“戴罪代守海澄”。

鄭成功收復臺灣

雖然免遭死罪,但揭陽之戰時黃梧曾慫恿蘇茂出戰,因而“心終不安”,而且在黃梧看來鄭成功處死蘇茂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蘇茂曾鄭成功的宿敵施琅逃過了鄭軍的追殺,因此黃梧認爲鄭氏集團“株連部將親族,妄殺無辜”、“刻薄寡恩”,再加上他分析時局認爲“天眷清久矣”,於是在順治十四年六月聯合蘇茂的堂弟、副將蘇明率領一千七百多名官兵投降了清朝,並獻上了自己所鎮守的海澄。

施琅雕像

由於黃梧等人的“叛變”,鄭成功損失了“糧粟二十五萬石,軍器、衣甲、銃器及鄭軍將領私蓄無數”,更要命的是損失了一個鞏衛廈門島的重要據點,鄭軍因此被迫退據臺灣。對敵人的傷害有多大,那麼你的功勞就有多大,投降後的黃梧被封爲“一等海澄公”、建府漳州,並誥贈黃梧祖上三代光祿大夫,嫡妻皆授“一品夫人”,並賜金在霄嶺興建祠堂,同時賜金匾“勳高九錫”。面對如此殊遇,黃梧也是實心任事,向清廷推薦了著名水軍將領施琅,還獻上了《平海五策》,主要內容包括:一、遷界禁海,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里居民強行內遷,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二、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三、斬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四、挖鄭氏祖墳;五、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施琅紀念館雕像

《平海五策》得到了清朝統治者的貫徹實施,這一舉措對沿海經濟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惡劣影響,嚴重摧殘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資本主義經濟,對東南沿海的人民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但是客觀上也使得臺灣方面受到了巨大的經濟打擊,爲後來的施琅收復臺灣起到先決條件。

黃梧宗祠

作爲這一舉措的倡導者,黃梧也可以說是功成名就,在清初的漢人降臣中封王者共有五位,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義王孫可望,接下來就要數這位默默無聞的黃梧了,一等海澄公、世襲十二次,相比之下平臺大功臣施琅只是靖海侯,比起黃梧來可以說是差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