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清朝前期及中期,是其王朝發展歷史中的快速上升期。這個階段不僅呈現出了繁榮局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歷史中的很多朝代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清朝在建立之前也曾處於戰亂之中。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後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能夠讓社會重新恢復發展。這種做法也取得了切實有效的成果,尤其是江南地區更是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

清代前期江南商業繁榮契機

古代歷史中的每一個朝代都希望,能夠實現國富民強的終極目標。清朝雖然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但是在王朝不斷發展過程中。其統治者深刻的意識到了,漢族政體及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從順治帝開始就不斷任用漢臣,這對清朝逐漸走向強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爲漢族文化中有很多,足以領先當時世界的思想意識。所以,當清朝統治者開始任用漢臣之時,實際上就是清朝逐步走向繁榮的標誌。

一、江南商業繁榮原因

清朝前期由於國家局勢相對穩定,再加上江南魚米之鄉有比較厚重的經濟基礎。同時,經濟重心由南向北發展也促進了,江南小商品經濟發展熱潮。再加上到建立之後人口數量激增,這就爲農業以及商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必要的人力資源。

清朝前期江南經濟飛速發展,主要與天時、地利、人和關係密切。明朝末期各種戰亂的主戰場基本上都在北方,也就是說南方地區受破壞程度比較小。再加上自古以來南方經濟都要強於北方,所以清朝建立之後江南地區的經濟,依然處於穩步上升的趨勢。

1.手工業比較發達

相信對《紅樓夢》比較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知道作者曹雪芹的家世。他的祖父就曾是康熙時期的江寧織造,而曹家也因此成爲當時社會中的權貴階層。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爲,清代的絲織業在手工業中佔比非常大。

並且還因此形成了很多絲織業重鎮,比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就都是當時社會中的重要絲織品生產基地。當時社會中的皇室成員以及八官貴人,無論是官府還是常服都以綾羅綢緞爲原料,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江南地區的經濟收入。

在絲織業如火如荼的發展過程中,江南一些地區的棉織業在也日益火爆。在這種商業需求的刺激之下,棉織業生產工具也得到了很大改善。這就會直接提升棉織業的產能,進而爲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瓷器發展順風順水

相信一提起瓷器大家就會想起宋代和清代,主要是因爲這兩個朝代是古代社會中,瓷器品相、外形、藝術等方面,都曾達到過巔峯的重要階段。清朝時期見到了很多製造瓷器的官窯,其實尤以景德鎮官窯最受世人推崇。

據史料記載:“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 從這句話中完全可以瞭解到,當時清朝社會瓷器行業的發展場面。據不完全統計到了乾隆統治時期,全國上下比較著名的瓷窯就高達四十餘處。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這種,如火如荼的商業影響之下,清朝時期的江南地區又怎麼可能落後呢?據說江南地區的經濟產能,大約佔全國總收入的2/3. 從這一點就可以完全體現出,清朝前期江南商業發展的繁榮景象。

3.江南商業繁榮契機

清朝時期由於瓷器和絲織品馳名中外,所以當時江南沿海地區都出現了對外貿易。景德鎮瓷器以及河南、東北的棉花,都曾經作爲商品出口境外。當然,蘇州地區的絲、棉織品、南京的錦緞等,都曾成爲世界各國人們的寵兒。

實際上清朝前期江南商業繁榮,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出現了地域性商業團體。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晉商、徽商等,就是當時社會中比較活躍的商業團體。時至今日也依然爲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活在江南地區的老百姓,一定會過着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但事實上很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苦老百姓,也依然會出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現象。實際上這也體現出了封建社會的落後性。

生活在清朝北方地區的老百姓,雖然經濟基礎無法語言江南相提並論。但由於從事農耕產業所以也曾,一度出現過糧食滿倉的利好現象。但是隨着時間不斷推移,在乾隆帝的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下,清朝經濟開始逐漸出現滑坡現象。

由於無法接收來自國外的新科技,所以生產力也曾出現過斷崖式衰退。尤其是在清朝末期各國列強瓜分中國,這不僅對清朝政治產生了極大衝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論南北,都一直處於持續落後狀態。

結 語

清朝作爲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建立至覆亡前後歷經276年。如果從客觀歷史角度去分析,可以發現清朝前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和其他方面的發展,一直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由於後期封建統治落後性凸顯,才導致曾經的強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

如果從經濟發展規律去看,古代社會中的大多數封建王朝,都曾經歷了前期快速發展後期迅速衰落的過程。究其根源不難發現就是社會制度過於落後,再加上不善於接受新思想纔會最終徹底失敗。

【參考文獻】

方行《清代江南農村經濟發展釋例》

宋立中《清代江南都市娛樂業發展探微》

張萍《代關中縣域商業發展與商鋪數量考察》

馬學強《從契約層面考察清代江南土地產權狀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