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有一半出自沛县,最为著名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审食其、卢绾、周苛、周昌、夏侯婴、任敖、雍齿、周𫄬等,加上沛县周边的萧、砀、薛等地的功臣,总数多达30多位,后来官至九卿的有萧何、曹参、王陵、审食其、周勃、灌婴等,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这种顶级军政人才扎堆出现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沛县只是秦朝36郡之一泗水郡下的一个县,古代文化知识普及率较低,大多数人都是目不识丁的农夫,成就帝业者往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纠合五湖四海之精锐,才能搭建起能够维持一个庞大帝国运作的班底,一个小小的沛县为何能在汉初出现那么多名臣猛将呢?笔者总结四点原因。

一、春秋战争数百年兼并混战为秦末汉初人才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秦末农民大起义前15年,秦始皇才刚刚完成六国统一,在此之前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兵、农、阴阳、纵横诸子百家人才辈出,秦末本来就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的尾巴,恰好赶上秦末汉初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数百年积淀下来的人才在短时间内扎堆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沛县出现了一个千年难遇的天才刘邦

刘邦是平民出身,自小游手好闲,有任侠之气,最大的愿望是成为像聂政、荆轲一样的“士”,年轻时曾前往魏国大梁投奔信陵君,但没有如愿。从刘邦极度讨厌儒生和爱骂人的表现,此人是一个李云龙式的草莽人物。

按一般历史规律,这样的人最多只能成为黄巢、李自成之类的流寇,是没有资格参与逐鹿天下的,但刘邦在48岁起兵后却表现出远超一般人的学习能力、领兵作战能力、战略眼光和决断力,在群雄逐鹿中成为最后的赢家。自三皇五帝以来,历史都是由贵族创造的,陈胜是第一个试图打破这个历史规律的人,但最终失败,由刘邦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对于刘邦的表现,司马迁称之为“天授”。

有刘邦这个千年不出的天才领路,身边的人不成才都难,人们常说的“跟对人、做对事”、“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在近代也有出现,湖南、湖北、江西有许多“将军县”,也走出了许多位高级开国将领。

三、刘邦非常善于培养人才

《史记》中对樊哙有这样一段记载:

与司马夷战砀东,却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

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

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闲爵;

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却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

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闲守军于杠里,破之。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斩候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

从攻破杨熊军于曲遇。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

你看,樊哙从军以来参加了哪些战斗,斩首多少级,赐予什么爵位都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刘邦的团队有一套非常明确的赏功罚过和晋升标准,每一次立功、奖赏、升职都有据可依,这样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沛县功臣团自刘邦起兵以来就跟随左右,从几百人的小团队一直发展到一个大帝国,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机会,萧何才能从一个区区主吏掾做到后来的丞相,周勃、樊哙、夏侯婴等人莫不如此。当然了,和刘邦一同参加反秦起义的肯定不止这些,期间也经历了非常残酷的优胜劣汰。

四、是沛县一带是中华大地的龙脉所在

以上三点原因还是无法完全解释沛县人才扎堆出现的现象,理由是沛县功臣团中有很多人在起兵之初就表现出不俗的眼光和气度,这种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培养的。比如,刘邦攻进咸阳后贪图享乐,樊哙劝道,“你是想争夺天下呢,还是要做一个富家翁?秦朝就是因为这些灭亡的,你要学他们吗?”听听,这是一个卖狗肉的能说出的话吗?

再比如,进入咸阳后,许多将领都忙着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来到丞相府,把府中的图书、典籍、黄册收集起来,正因为有了这些,刘邦才能知道手里有多少人口、能收多少钱粮,成为后来击败项羽的最大保障。

这种现象已经无法后天学习来解释了,只能用玄学来解释。中华大地有三条龙脉,从北向南分别是艮龙、震龙、巽龙,沛县即震龙的龙头所在,从昆仑山发源,经秦岭、大别山,最后从江浙入海,龙头所在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

大家可以看到,江浙一带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刘邦从这里开创了汉民族的基业,汉族的称谓就是从汉朝开始的。一千多年后,华夏大地沦陷,朱元璋在亳州参加义军,后来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从南京出兵北伐消灭了元朝,恢复了华夏文明,创下了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案例,不得不说是天佑中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