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聊起國內歷史題材的劇集,有幾部大作就往往難以避免,比如《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等。這幾部歷史鉅製常年霸佔評分榜,已經逐漸形成了歷史類題材的“高山”,後來者似乎只能仰望,而無法翻越。

可惜的是,如果我們看一下這幾部劇出品的年份,會發現年代最晚的《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播出的。即使算上《大秦帝國之裂變》,那麼可以這麼說,近十年來歷史類題材的影視劇,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麼?

也不盡然。

2015年的《琅琊榜》,風靡兩岸三地,在一度創造收視神話的同時,口碑也節節攀升,今年更是穩定在了9.4分。

那麼這部很多觀衆都看過的,劇集質量直追《大明王朝1566》,《琅琊榜》的“魔力”究竟在哪呢?

認真的講,《琅琊榜》和那些歷史鉅製比起來,是一個另類。

因爲它充其量只能算是架空歷史,而並非嚴肅的歷史劇。在該劇熱播時,很多有心的觀衆都想考證出其到底處於哪個朝代。依據的線索大多是,劇中大梁處於亂世,羣雄並立,且皇帝姓蕭,那麼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朝代與此最爲契合,就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建立的南梁。

但這樣做的意義其實不大,因爲如果我們仔細翻看南梁的歷史,來和《琅琊榜》中的人物、故事做一一比較的話,會發現並沒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這也正是它的聰明之處。

由山影和正午陽光等單位聯合出品的《琅琊榜》,並沒有執著於像《甄嬛傳》那樣,一定要讓故事確切的落在哪個朝代,而是繼續虛構的設定,這樣它在很多方面都免於掣肘。

那麼,由網絡“爽文”改編而來的《琅琊榜》,都做了哪方面的努力?

首先,對於故事的改編應居首功。

有不少觀衆在詬病梅長蘇的心智和幫手是否過於強大的時候(這也確實是個問題),看過海宴《琅琊榜》原著的都知道,在原著中,梅長蘇似乎更爲BUG,這也是不少人認爲《琅琊榜》是網絡爽文的緣由。

在相對弱化梅長蘇的同時,要讓整個故事更立體,就必須要有更高的立意和格局,梅長蘇復仇的設定就精巧到了極致。

如果僅僅是幫助靖王登基,而後再幫赤焰軍平反,那麼這就是一部簡簡單單的權謀劇。《琅琊榜》就偏偏要在老梁帝在位時,讓梁帝自己爲赤焰軍平反。這樣一來,完美的嵌入了中國文人的治世理想,沉冤方纔算昭雪。

其次,就是對於服化道的重視與禮儀的重現。

劇中大部分採用的都是“周禮”,在太皇太后殯天的戲份裏,梁帝帶領衆皇子行的是“振手禮”。

在劇方流出的無修圖片中,還看到了這樣的精彩畫面。

《琅琊榜》在細節的把握與程度上,確實走到了大部分國產劇的前面。但是,瑕疵也是有的,比如在國產古裝或者歷史劇裏,經常犯錯的鎧甲問題,《琅琊榜》也中招了。

林殊身着的戰甲,更像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具甲,這與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的,似乎都不符合。

在故事推進的過程中,對於人物的塑造,《琅琊榜》也凸顯出了不俗的功力。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如狠絕的謝玉、毒辣的謝江、金玉其外的譽王、耿直的靖王、長情的霓凰郡主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說非要在人物上再挑出一些缺點的話,那就是過於臉譜化了,非黑即白。這樣固然簡單粗暴,觀衆看得很爽,但卻喪失了一些探索人性的深度。

僅在這一點上,《琅琊榜》確實無法同《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神作相提並論。

遺憾歸遺憾,《琅琊榜》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所謂世事萬物,無處不道。隱於山林爲道,彰於廟堂亦爲道,只要其心至純,不作違心之論,不發妄悖之言,又何必執念於立身何處?

作者藉着梅長蘇之口,其實說出了《琅琊榜》所追求的東西:道。

道非虛妄,存乎人心。

時至今日,《琅琊榜》已經播出了5年,在這不長不短的5年裏,我們也沒有再看到如此精彩的同類型劇集,佳作難再得。

很喜歡史航老師對於《琅琊榜》的一段評價:藝術就是替人來等人的,替上一代人等下一代人,那麼有時候幸運的藝術就是,兩撥人都在的時候,讓作者遇到了讀者,讓主創遇到了觀衆。

帶着鐐銬跳舞的梅長蘇,生逢其時的《琅琊榜》,也希望它能如同《大明王朝1566》一樣,長久的被觀衆記在心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