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會上,企業直言招工難 王豔/攝

“我今天要招普工、銷售等崗位30多人,到現在才收到3份簡歷。”10月15日中午時分,在廣州黃埔文衝街2020年“零距離”現場公益招聘會上,廣州美亞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羅小姐說,“公司9月份訂單大量增加,現已收到比去年同期超出1000多萬元訂單,但一直找不到充足的人手。”同樣,廣東德潤紡織有限公司緯編部經理朱運榮也在爲招工發愁:“訂單已恢復到高峯期水平,但車間缺普工。”

記者注意到,隨着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加上國外廠家受疫情影響還沒有恢復生產,廣東製造企業訂單大幅回升。訂單效應直接反映在企業的用工需求上,幾乎所有珠三角製造企業都在遭遇“招工難”。而在“用工荒”的背後是製造業對新一代農民工越來越失去吸引力和部分企業仍處於生存困境的現實。

現象

訂單超過去年同期,企業卻找不到普工

“年初的時候,國內疫情暴發,紡織業遭遇重挫,訂單很少,加上員工不能按時返崗,我們根本不敢招人。”廣東德潤紡織有限公司位於佛山順德,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專業生產彈力氨綸布的廠家之一,產品以彈力泳衣、內衣及運動服爲主,銷往歐美、東南亞等地。朱運榮說,近期,企業從“愁訂單”到“愁招工”,訂單超過了去年同期,卻找不到生產一線工人,“我們降低了入職條件,只要年齡50歲以下、視力達標,沒有紡織技術基礎也可以入職。另外,還採用鼓勵的方式,只要介紹一名職工進廠,做足了三個月,公司就獎勵介紹人和入職職工各1000元。”

“只要有人投簡歷,我都會收下來。”廣州美亞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經營不鏽鋼管和管件,羅小姐說,“公司有4個成產車間,在增加工人加班時間情況下,每個車間還缺5人以上。”爲了緩解人手不足,她近期參加了幾場線下招聘會。“都不是很理想。上個月的一場招聘會,現場只收到2份簡歷。”

河南人魏超在深圳有一家小型模具廠,訂單充足時,需要60餘名員工。“現在在崗的才50人左右。我也急着招人,但是小型工廠沒有競爭力,招人要增加福利待遇,成本會隨之上升,很困難。”

廣東製造企業用工缺口有多大?據南方人才市場數據顯示,1月1日至3月31日,南方人才網絡招聘共有5546家企業參會,發佈崗位累計317754個,製造業企業參與招聘排在榜首,佔比爲20.19%,人場求職者共有231015人,求人倍率爲1.38。

記者注意到,用工缺口在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製造企業表現更突出。據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數據,截至6月底,東莞全市實名制就業登記496.6萬人,同比下降1.81%,3月以來,全市總體用工數量呈連續上升態勢。今年4月份,東莞求人倍率1.12,市場需求人數略大於求職人數,總體供不應求。

原因

製造業對新一代農民工吸引力降低

“有年輕人來應聘,問我上班時可以坐着嗎,我說不可以,他扭頭就走了。”在廣州黃埔文衝街2020年“零距離”現場公益招聘會上,廣州三葉電機有限公司招聘人員區小姐向記者抱怨。記者現場隨機採訪了多家制造企業,發現企業員工流動性很大,有企業年離職率甚至高達50%-60%。很多企業招聘負責人感嘆,製造業對新一代農民工越來越失去吸引力,年輕人不願意在工廠流水線工作,更願意從事外賣、快遞、中介等新興服務行業。

據阿里數據顯示,今年3-5月,廣東新就業數據多項指標全國領先,數字化就業成風潮,外賣騎手、主播、菜鳥驛站站長、淘小鋪掌櫃、小店店主等自由度高、就業靈活的職位,成了新的就業熱門,疫情期間廣東新入職的餓了麼藍騎士,大部分來自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

記者採訪瞭解到,疫情提高了企業運營成本,農民工又要求工資持平或適當提高,雙方難以談攏,間接增加了招工難度。東莞威兵海綿傢俱有限公司車衣工朱春花告訴記者,年初返崗後,公司訂單少,工廠緩產養工人,生產線員工一週雙休,幾乎不用加班月工資有3500元,隨後漲到4000元至5000元,和以前比差距很大。“過去旺季時,一個熟手計件工能月入過萬。公司雖然沒有辭退一名員工,但很多人因爲薪資問題主動離職。有的老鄉春節後就沒有出來打工。他們認爲拿着差不多的工資,還不如在家就近就業。”

“待遇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廣州市暢運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德鵬表示,隨着加工製造業向中西部和沿海欠發達地區的轉移,農民工在當地就業的機會大增,而珠三角的加工製造類企業在待遇上的比較優勢已明顯弱化。“如果大幅度提高工資水平,企業又難以承受成本壓力。”

對策

“制度+情感”雙雙發力纔好留人

楊明霖畢業於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2019年7月入職東莞光暉針織有限公司。由於設計功底較好,公司有意培養他,安排技術過硬的師傅教他縫盤、燙衣、版房等崗位的基本功。現在,楊明霖能勝任成衣製作的設計、畫花、嚇數、打版、上機、縫盤、熨燙等各個環節,成爲優秀的“多面手”員工,技術素養和收入都得到提升。“在這樣的培養下,員工得到了成長,企業壓縮了成本還能有效解決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東莞光暉針織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的“多面手”員工可以完全配合廠線,在交期上也更快速。

除了主動爲職工提供培訓外,企業也加大了人文關懷力度。廣州美亞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會安排職工旅遊,還定期舉辦生日會,經常組織徒步、騎行、快樂大會等互動性強的活動,來留住老員工。

“緩解招工難,政府和企業都要發力,既要‘制度’留人,也要‘情感’留人。”馮德鵬表示,製造企業的農民工大都學歷低、技能低、收入低,政府可以加大配套設施服務,在公租房分配、農民工子女入學、醫療保障方面傾斜政策,讓外來工來了就是廣東人。企業也儘量給職工多一些技能培訓、福利待遇等實惠,讓職工真切體會到“家”的溫暖。

記者手記

城市要用“溫情” 留住外來工

在採訪中能感受到,不少外來務工人員都希望與城市共成長。城市用“溫情”爲他們創造更多謀生機會,這是最實在的,也是最根本的留人舉措。比如,深圳提出“來了就是深圳人”。因給東莞圖書館留言而走紅網絡的農民工吳桂春也感慨地說:“在東莞沒有外地人。”這些正是廣東對待外來務工人員的態度。

我們也看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爲匹配勞動力供需市場,珠三角各城市組織專車專列,“點對點”接農民工返崗;成立招工突擊隊組織企業赴江西等9地開展招聘;組建用工服務組,安排就業服務專員,幫助重點企業解決用工需求。此外,深圳、東莞、中山等城市創新性推出“共享員工”模式,實現調劑共享用工。我們相信,在這些舉措下,更多農民工將與廣東同成長,迎來新出路,綻放新精彩。

編輯:白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