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你兒子是不是傻啊,30多歲才娶到媳婦,不好好出去賺錢,窩在我們明港的小廠裏,一個大男人天天盤雞蛋,也不怕別人笑話。”經常有人這樣帶着嘲諷的口吻問朱同娥。

“盤雞蛋咋了,我和我兒都在雞蛋廠裏上班呢,不但能賺錢還能照顧家,種地也不耽誤,這不比在外面打工強。要不是國家的扶貧政策好,俺孩可能現在連媳婦也找不到呢。別看雞蛋小,也能讓我們脫貧致富。”正在機器旁邊熟練操作的朱同娥笑着跟記者拉起家常。

拿雞蛋,放雞蛋;拿雞蛋,放雞蛋......這是信陽平橋區明港鎮鄒莊村村民朱同娥每天需要做的工作。她一邊熟練地拿放着雞蛋,一邊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朱同娥和兒子魏祥麟都在信陽港豐蛋品有限公司上班。母子倆不但在一個工廠工作,而且還是在同一個流水線上。母親在流水線最開始的地方負責將雞蛋放在傳送帶上,兒子在流水線盡頭負責將“皮好”的雞蛋(變蛋,信陽本地方言叫皮蛋)打包裝箱,這樣的工作母子倆默契的配合了快三個年頭。

“我們這裏工作是看績效的,別看我年紀大,我腿腳麻利着呢,靠這份工作,我一個月多的時候可以拿到3000多呢。我兒子因爲要照顧孩子,有時需要請假,所以有時還沒有我掙得多呢。”朱同娥驕傲的說到。

看到朱同娥現在開心的樣子很難想象到曾經的她因家庭貧困又遭變故的那種痛苦的境遇。

據瞭解,以前,年久失修的三間磚瓦房曾經是朱同娥的家,每到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而屋漏偏逢連陰雨,2011年4月,朱同娥的丈夫魏國安在插秧抽水時被手扶拖拉機軋斷肋骨。在住院期間,查出了脾大、肝硬化、消化道靜脈曲張等疾病。同年12月,魏國安在鄭州市做了脾摘除手術,不能再幹體力活。從那以後,朱同娥不得不帶着丈夫南到武漢北到鄭州,治病療傷。

然而,幸福和歡笑似乎忘了這一家人,苦難再次降臨。2015年7月,魏國安73歲的母親突發腦出血住院,後又查出了膽囊腫等疾病。那些年,家裏借遍親朋好友,花去醫藥費10多萬元,日子雪上加霜,一家人整天愁眉苦臉,度日如年,本來性格外向的朱同娥變得寡言少語。

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啓動後,朱同娥家被明港鎮政府列爲精準扶貧對象。爲了讓魏家儘快脫貧致富,扶貧隊員動員魏國安加入了村裏的香蔥種植合作社,合作社技術員免費向他傳授科學種植和管理技術。扶貧隊員還勸他在外打工的兒子魏祥麟回村種植香蔥。一家人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卯足了勁,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我們家現在流轉了十幾畝地,除了種香蔥還有其他的農作物,如果不是黨的好政策,我們家還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呢。”朱同娥激動地說道,“我老頭子不能幹重活,村裏面就給他提供了公益崗位,讓他每天在村裏掃掃地,其他時間就在家裏種種地,重活幹不了兒子就會請假回去幫忙。”

朱同娥還告訴記者,當初兒子選擇從外地回來,在這個工廠上班,很多人都不理解,覺得兒子傻,這麼年輕不知道在外面打拼,偏偏在這上班,拿着兩三千的工資。對於別人的看法,朱同娥和魏祥麟卻不怎麼認同。“家裏老人和小孩都需要照顧,我之前在外地打工,在外面開銷大,除去一些費用其實和在家附近工作差不多,在這我還可以時不時的回家幫忙。”魏祥麟告訴記者。

如今的朱同娥一家光母子倆在蛋廠工作每個月就有5000多元的工資,加上家裏種的地,年收入也有幾萬元了。每天下班後回到家,還能在家裏幫幫忙,逗弄一歲多的孫子,這樣的幸福生活是朱同娥以前都不敢想的。“按照我們家以前那破落的樣子,要不是有了扶貧政策的幫助讓我們脫了貧,還能夠在家門口的雞蛋廠打工賺錢,我們家連兒媳婦都娶不上哦。”回憶起往事,朱同娥唏噓不已。

“我們這的工人都是附近鄉村裏的人,讓他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掙到錢,我也挺開心的。”信陽港豐蛋品有限公司經理趙恆說到。“我還準備延長產業鏈,主要是做蛋糕、曲奇之類的蛋製品。多建些廠房,一個廠房可以有三四十個工人,帶動周圍更多人的就業。”

1985年出生的趙恆,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從事蛋品製作行業已經有十餘年,自2015年投資創建了信陽港豐蛋品有限公司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趙恆主動與建檔立卡貧困農戶開展結對幫扶、吸收就業,使得他們擺脫貧困、走上富路。截至到2019年10月,通過趙恆帶動,已有近十個貧困農戶脫貧致富。

據瞭解,信陽港豐蛋品有限公司入駐鄒莊村以後,在推動經濟發展、產業扶貧方面效果顯著,先後帶動周邊行政村300戶,380餘人增收致富。解決了當地41戶村民的勞動用工,帶動了明港鎮周邊建檔立卡的貧困戶7戶7人脫貧增收。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25000元,真正成了小雞蛋帶動致富的金疙瘩。

(責任編輯:劉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