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佩戴過機械手錶的朋友都知道,不管自動機械手錶還是手動機械手錶也好,當感覺機械手錶動力不足的時候,都需要進行上弦來補充動力。而機械手錶動力問題可以說是,從鐘錶一誕生就開始困擾鐘錶運行的老問題。那麼今天輕奢品尚匠小編小編就和大家來看看,機械手錶如今的動力來源哪裏,通過什麼結構來保證日常的走時。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們在對機械手錶上弦的時候,實質是對發條在做工。但是單單一個發條並不足以將動力輸送到機芯的其他機構去。因此給機械手錶提供動力應該是“原動系統”,這裏也不是指發條盒,因爲在手錶裏面,零件是一個(如發條、螺絲);部件是由兩個零件或以上組成的;組件則零件和部件,或是部件和部件構成的,因此這個“原動系統”屬於機芯重一大機構。

常見機械手錶的原動系是“活動條盒式”結構比較多,主要由發條部件(發條、發條外鉤)、條盒輪、條盒蓋、條軸等組成。這種原動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讓上條盒和走時同時工作。簡單來說就是上條時候的條軸轉動,帶動發條內鉤將發條卷緊,儲存彈性勢能。而條軸因爲受大鋼輪的止逆棘爪控制,不會轉動,而發條外鉤則會帶動條盒輪轉動,將這個能量傳遞給輪系。而輪系傳遞能量的順序是大概條盒輪——>過輪——>擒縱輪——>跨輪——>秒輪——>分輪——>時輪。

說到這裏,很多朋友會認爲發條的動力是一種理想穩定的輸出,但是實質上,發條釋放彈性勢能時,其輸出的動力是一個變量。當發條上得越緊,其通過動力系傳遞到擒縱機構的扭力也越大。

而當發條釋放一段時間後,其動力輸出也慢慢地減弱。當消耗完發條盒所存儲的能量時,擺幅—擺輪在滴答滴答的擺動過程中的程度便開始減弱,機械手錶的走時穩定性開始受到挑戰。

因此發條必須具有一定的工作圈數(或多個發條),以保證足夠的延續走時。相當於每天消耗掉主發條輸出的一部分最爲恆定的動力,以便更好地確保腕錶精確走時。對於現代機械手錶的走時延續,最低要求是36小時以上,因此條盒輪與中心齒軸的傳動比,很多都介於六到八這個範圍。

同時原動力系統身也是有缺陷的,例如發條輸出力矩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話,會導致擺幅增大,當大於330°時就會發生撞擺現象。意思就圓盤釘與擒縱叉喇叭口外壁相撞。同時這個力矩落差也不超過滿條力矩的20%。

最後發條自身的材質的標準也是比較高,當一塊機械手錶用上了15~20年的時間,發條就必須重複卷緊和放鬆500~10000次。因此高彈性、高疲勞強度時必須,同時還要防磁,防鏽。

最後我們可以總結出機械錶的原力系統的作用是爲持續提供動力,使振動系振動的不衰減。將外力轉化爲發條的能量並儲存,爲輪系轉動提供能量,帶動走針系或間接帶動附加功能裝置運轉(如星期,月相,日曆,萬年曆等)。本次輕奢品尚匠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到這裏,碼字不易,喜歡本文朋友可以,點個贊,加個關,更多有趣好看的文章可以翻閱之前內容!下次將會繼續爲大家分享更多簡單有趣的內容,感謝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