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日前發佈了9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數據,零售市場銷量達到了191萬輛,同比去年增長了7.3%,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車市已經連續3個月實現了8%左右的高速增長,創下了近兩年來的最高增速。按照過去幾年的銷量走勢經驗來看,2020年接下來的70多天零售與批發銷量還會有小幅度的上揚,即便如此,2018年後連續三年的車市下行走勢格局依然無法改變,將2020年廣義乘用車同比下滑控制在10%以內會成爲努力的方向。

既然2020年車市格局已成定數,從國內與國際汽車市場宏觀層面來看,接下來的70多天車市發力的方向會不會奠定明年車市的基調?

國內汽車市場持續回暖是怎樣推動的?

如果一定要給2020年的中國汽車市場給出幾個關鍵詞,我想"疫情"與"調整"是繞不開的。

疫情從1月份爆發到3、4月份之後的復工復產,中國車市的V字型反彈走勢足以令全球車市羨慕,儘管總體反彈力度不及2016年、2017年中國車市的高光時刻,在政府、車企、供應商、經銷商等多方努力下,9月份創下了近兩年來的最高增速,這對於一個疫情後進入恢復期的汽車市場而言實屬不易。

先說疫情,乘聯會認爲,當下大家最爲關心的疫情二次爆發問題,儘管在國外部分地區確實已經出現苗頭,但國內的整體經濟形勢依然是平穩可控的,居民消費信心正在逐步回暖,接下來的70多天,值得期待。

從今年的成都車展開始,汽車行業的展會不斷,北京車展剛剛結束,武漢車展正在舉行,國際國內不同等級的車展不斷,對於集客和人氣的拉昇作用還是非常顯著的,尤其是經銷商層面的市場反饋非常積極,我們近期走訪了全國多家4S店,總體上進店量相對上半年增加明顯,尤其是頭部自主品牌銷售終端的部分車型還出現了一車難求的局面,比如最近上市的領克05,購車還需要排期。

再說調整,車市的回暖與國內政策的積極推動密不可分。疫情爆發後一個月不到,商務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的重要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出臺進一步穩定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減輕疫情對汽車消費的影響;工信部在2月24日印發的《關於有序推動工業通信業企業復工復產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帶動汽車及相關產品消費;隨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並迅速公佈,明確促進汽車限購向引導使用政策轉變,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限額……

除了中央各部委公佈的政策之外,地方政府亦是積極在汽車市場給予支撐,最新的是10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也是目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政策之一。公佈的12條措施中包括實施乘用車購置補貼,對消費者在明年3月31日前購買省內企業生產並在省內銷售、省內上牌落戶的乘用車,按銷售價格(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價格)的3%給予補貼;明確支持整車、零部件等企業參加國內國際展會、加大政府採購力度、加快更新公共領域用車、加快淘汰老舊柴油貨車、培養特色消費市場、簡化購車交易環節、優化停車管理、用好汽車金融等等直接性支持措施,已經快速形成市場效應。

由於中央和地方政府促進消費態度明確,經銷商層面的庫存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縮短髮車週期、提供更有競爭力的汽車金融方案等等也激發了汽車零售市場的潛力。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疫情之後,人民幣持續升值讓合資企業的成本有了明顯的下降,促銷勢能變大,合資企業銷售變能力加強,隨之帶動的是渠道整體庫存水平的降低,庫存結構的優化大大改善了車企的現金流。

另外,在新能源產品方面,北京、深圳等限號城市進一步解綁放號,比如北京又增加了兩萬張號牌投放,預計接下來新能源車也會進入發力週期,新能源車的增長,造車新勢力未來的活躍度也會加強。

中國車市"避風港"作用會改變跨國車企的策略?

目前全球依然在疫情的陰影之中,對於國際汽車市場而言,中國車市無疑是抵禦風險的避風港,已經有衆多車企將戰略重心向中國市場轉移,改變策略後的跨國公司會給中國市場帶來什麼?

9月底,大衆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博士,在2020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演講中宣佈到2024年底,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將攜手合資企業夥伴在中國電動出行領域投資150億歐元!接近佔據了大衆汽車集團同期在全球電動出行領域總投資的1/3,同時包括10月份亮相的ID.車型,2025年前大衆計劃向中國用戶交付150萬輛新能源車型,進一步加大在中國的戰略投放力度。

不僅僅是大衆中國,特斯拉自去年在美國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免收費政策福利被收回後,就已經決定加大中國市場的發展投資力度,疫情後MODEL3標準續航從30多萬經過六次下調降至24.99萬便是最好的證明,馬斯克說3年左右MODEL3標準續航將會降至2.5萬美金,摺合人民幣不足18萬。特斯拉給中國新能源市場將帶來怎麼樣的變化可想而知,它將不再是隻鰱魚而更像是一隻鯊魚。

疫情影響,今年中國新能源銷量與歐洲市場形成了拉鋸戰,由保持全球份額的50%左右變爲7-8月份的41%,此時歐洲市場份額則爲44%,中國在新能源市場已經初步實現了彎道超車,歐美新能源車型進入中國將進一步加快中國新能源技術的升級。

除此之外,寶馬今年直接在中國成立了寶馬(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奔馳新車在北京順義和亦莊正式投產,歐美汽車巨頭紛紛加大了對華的實際投資力度,相信不僅僅是疫情的影響,而是看重了中國穩健汽車市場的長遠發展。

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是,跨國車企在華的投資願望將被放大,無論是研發、製造還是渠道、車型都將遠超疫情前的投資投放力度,對中國汽車市場而言,除了進一步加快對國際市場的對接外,自主品牌怎樣迎接新一輪的挑戰將會是關注的核心之一。

寫在最後:

如此複雜的背景之下,2021年中國車市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基調?2020年最後的70多天很多答案將日漸清晰,無論是政策的延續性還是車展等終端銷售刺激推動作用,還是跨國車企在華加大投資投放力度,可以預見的是2021年將會是一個調整年。一方面疫情還未結束,消費拉動還需要注入足夠的市場信心,一方面宏觀政策釋放落地後,對終端的帶動作用需要進一步觀察,再就是接下來將會迎來中國加入WTO後的又一次投資高潮,中國自主品牌在跨國車企的"窮追猛打"之下將如何應戰……這些將會不會是明年車市的主基調尚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2021年中國車市依然是風起雲湧的一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