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闻名天下的一代贤相,他在任期间,为蜀国的发展壮大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无论是是内政外交,还是对外战争,可谓贡献良多。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自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无可挑剔,他曾犯过一个失误,导致蜀国痛失做强做大的发展良机。

蜀国地处巴蜀盆地,其势力范围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四川。四川历来以土肥水美、物产丰饶著称,有三大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是农业生产发达,在农业立国的古代,这个优势使得四川成为历代英雄觊觎的理想的帝王之基业。四川的充裕的粮食产量,为蜀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本保障。

四川的第二个优势,是蚕桑种养和丝织业极为发达。四川盛产桑树,且气候温暖湿润,使得这里的蚕桑种养业一直非常兴盛,并由此衍生出极为发达的丝织行业。

四川出产的优质丝绸,被称为“蜀锦”,其质量和品质一度是古代丝织业之冠,蜀国的“蜀锦”畅销天下,甚至连蜀国的老对手魏国,也被迫长期大量从蜀国进口丝绸以满足市场需求。“蜀锦”的畅销,为蜀国换来滚滚不尽的金银财富。

四川的第三个优势,则是井盐。在距离成都仅仅200余公里之外,有一座“千年盐都”自贡。这里分布着储量极为丰富的地下盐卤矿资源,并由此派生出发达的井盐开采业,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现代,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共开凿了1.3万多口盐井,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

据地质学家考证研究,早在侏罗纪和三叠纪等地质时期,四川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出现规模较大的咸化海域,称为上扬子蒸发海,其规模达50万平方公里。

三叠纪末四川东部转为内陆湖盆环境,湖盆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据今四川盆地全境,被称为“巴蜀湖”。在干旱气候强烈蒸发作用下,出现含盐沉积,积聚于侏罗纪岩层中,使得这里形成储量极为丰富的世界罕见的地下盐卤矿。

《华阳国志》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就已经率先开展井盐开采,“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以此为肇端,四川的井盐开采业开始蓬勃兴起,并一直持续了2千多年。

众所周知,食盐作为最重要的一种食物调料,每个人每天都必须用到,消耗量极为巨大,堪称是维系国计民生的基本战略物资。而在古代,食盐的开采主要依赖于海盐、湖盐(池盐)、井盐、岩盐等几种来源,三国时期由于食盐开采发展水平的落后,海盐、湖盐、岩盐等开采方式都存在成本高、产量低、质量次等弊端,蜀国的井盐一度是当时最为主要的食盐来源之一。

如果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把井盐开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会让蜀国插上腾飞的翅膀,凭借这个契机做强做大,从三国之中的最弱国摇身一变成为最强国。

第一点,诸葛亮完全可以凭借蜀国极为丰富的井盐产量,大规模倾销到魏国和吴国,换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四川的井盐由此可以成为蜀国的“聚宝盆”和“提款机”,利用井盐换来的真金白银,蜀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第二点,诸葛亮还可以利用食盐作为国计民生基本物资的刚性需求特点,向魏吴两国开展贸易战,通过有意识扩张或缩减食盐产量和贸易量,使之成为蜀国外交上的一个重要砝码,和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利器,来逼迫魏吴两国就范或作出让步。这并非空穴来风,北宋时期,就曾利用食盐和西夏大打贸易战,搞得西夏叫苦连天。

然而不知何故,诸葛亮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蜀国的井盐开采业一直为得到他的足够重视,使得蜀国错失做强做大的发展良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