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聞名天下的一代賢相,他在任期間,爲蜀國的發展壯大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無論是是內政外交,還是對外戰爭,可謂貢獻良多。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自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無可挑剔,他曾犯過一個失誤,導致蜀國痛失做強做大的發展良機。

蜀國地處巴蜀盆地,其勢力範圍大致相當於如今的四川。四川歷來以土肥水美、物產豐饒著稱,有三大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一是農業生產發達,在農業立國的古代,這個優勢使得四川成爲歷代英雄覬覦的理想的帝王之基業。四川的充裕的糧食產量,爲蜀國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基本保障。

四川的第二個優勢,是蠶桑種養和絲織業極爲發達。四川盛產桑樹,且氣候溫暖溼潤,使得這裏的蠶桑種養業一直非常興盛,並由此衍生出極爲發達的絲織行業。

四川出產的優質絲綢,被稱爲“蜀錦”,其質量和品質一度是古代絲織業之冠,蜀國的“蜀錦”暢銷天下,甚至連蜀國的老對手魏國,也被迫長期大量從蜀國進口絲綢以滿足市場需求。“蜀錦”的暢銷,爲蜀國換來滾滾不盡的金銀財富。

四川的第三個優勢,則是井鹽。在距離成都僅僅200餘公里之外,有一座“千年鹽都”自貢。這裏分佈着儲量極爲豐富的地下鹽滷礦資源,並由此派生出發達的井鹽開採業,從秦漢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現代,在自貢所屬狹窄的55平方公里面積上,共開鑿了1.3萬多口鹽井,累計生產食鹽7000多萬噸。

據地質學家考證研究,早在侏羅紀和三疊紀等地質時期,四川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在乾旱氣候環境下,出現規模較大的鹹化海域,稱爲上揚子蒸發海,其規模達50萬平方公里。

三疊紀末四川東部轉爲內陸湖盆環境,湖盆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幾乎佔據今四川盆地全境,被稱爲“巴蜀湖”。在乾旱氣候強烈蒸發作用下,出現含鹽沉積,積聚於侏羅紀岩層中,使得這裏形成儲量極爲豐富的世界罕見的地下鹽滷礦。

《華陽國志》記載,早在秦漢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就已經率先開展井鹽開採,“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以此爲肇端,四川的井鹽開採業開始蓬勃興起,並一直持續了2千多年。

衆所周知,食鹽作爲最重要的一種食物調料,每個人每天都必須用到,消耗量極爲巨大,堪稱是維繫國計民生的基本戰略物資。而在古代,食鹽的開採主要依賴於海鹽、湖鹽(池鹽)、井鹽、岩鹽等幾種來源,三國時期由於食鹽開採發展水平的落後,海鹽、湖鹽、岩鹽等開採方式都存在成本高、產量低、質量次等弊端,蜀國的井鹽一度是當時最爲主要的食鹽來源之一。

如果諸葛亮意識到這一點,把井鹽開採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會讓蜀國插上騰飛的翅膀,憑藉這個契機做強做大,從三國之中的最弱國搖身一變成爲最強國。

第一點,諸葛亮完全可以憑藉蜀國極爲豐富的井鹽產量,大規模傾銷到魏國和吳國,換來源源不斷的鉅額財富。四川的井鹽由此可以成爲蜀國的“聚寶盆”和“提款機”,利用井鹽換來的真金白銀,蜀國的發展就具有了可靠的財力保障。

第二點,諸葛亮還可以利用食鹽作爲國計民生基本物資的剛性需求特點,向魏吳兩國開展貿易戰,通過有意識擴張或縮減食鹽產量和貿易量,使之成爲蜀國外交上的一個重要砝碼,和對外關係中的一個利器,來逼迫魏吳兩國就範或作出讓步。這並非空穴來風,北宋時期,就曾利用食鹽和西夏大打貿易戰,搞得西夏叫苦連天。

然而不知何故,諸葛亮卻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蜀國的井鹽開採業一直爲得到他的足夠重視,使得蜀國錯失做強做大的發展良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