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直播帶貨新“戰場”:中非貿易穩步復甦

隨着國內疫情逐步穩定,中非貿易正在穩步復甦。

根據調研,目前非洲國家對抗疫所需的各類物資仍然有需求,其次,小型製造業所需的機械加工設備等需求明顯高於以往。此外,也有采購商更關注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新科技”。

10月19日,廣交會中非貿易交流新聞發佈會在廣州舉行,非洲廣東總商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霍江濤在會上作上述表述。

1-6月中非貿易額824億美元(商務部數據)。雖然該數據同比下降19.1%,但從趨勢看,正走上回升軌道。6月單月中國對非出口、自非進口和雙邊貿易額環比分別增長3.2%、16.2%和8.6%。1-6月,中國對非洲全行業直接投資17.2億美元,同比增長1.7%。

有企業對非出口實現逆勢增長

“今年1-9月我司的高性能鹼性電池出口量逆勢增長7.68%,其中剛果鹼性電池更是同比逆勢增長103.98%。通過努力拓展,我司還成功開發了南蘇丹和利比里亞等新市場。”廣州市虎頭電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松毅說。

早在1957年虎頭牌電池就已出口到非洲市場,目前外貿出口佔到公司銷售的80%以上,而非洲市場在海外市場中的佔比接近80%。

在非洲大陸深耕建材、快消、五金等民生產品的廣州市森大貿易有限公司,今年的業績表現也頗爲亮眼。該公司副總經理陳潮波在會上介紹,今年1-9月份,公司對非出口約2.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9%,持續實現高增長。

2019年,中非貿易額2087億美元,是2000年的20倍,中國已連續11年成爲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廣東省對非進出口貿易佔全國對非貿易總額的約四分之一。從進出口貿易產品類別來看,廣東對非洲出口貿易中,機電類產品佔比達到非洲總進口額的70%,農產品出口貿易也佔據相當比例。廣東省從非洲大陸進口商品以原材料產品、各類初級產品爲主。

“中非經濟結構的互補性擴展了未來貿易交流的空間。”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非洲研究院執行院長劉繼森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而非洲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多數國家還處在以農業爲主的階段,這種產業結構的梯度爲中非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

不過,中非貿易仍面臨挑戰。霍江濤表示,由於受疫情衝擊和管控措施等影響,非洲在物流運輸困難、國內治安狀況下降、買方付款意願下降、貨物拒收和破產風險上升等方面的問題日漸突出。因此,她建議相關貿易企業應及時跟蹤目標國(地區)及相關行業的關鍵性風險信息,加強客戶管理,與買家及時溝通,採取穩妥結算方式,以規避風險。

後疫情時代的中非合作新機遇

在後疫情時代,中非貿易往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和市場開放等領域互利合作依然潛力巨大。

霍江濤介紹,根據調研,目前非洲國家對抗疫所需的各類物資仍然有需求,包括防護服、醫療設施等。一些中資企業除了出口物資,還在非洲建設了醫療物資生產工廠,推動醫療衛生產業鏈向非洲轉移,助力非洲抗疫物資本地化生產。

其次,受疫情影響,大多數國家鼓勵本國製造,小型製造業所需的機械加工設備等需求明顯高過以往,尤其和日常生活需求息息相關的產品,如農用機械類或食品加工類備受追捧。有些採購商則更關注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新科技”,他們相信中國方案可以帶來技術革新或項目合作,通常這類採購商會更注重經驗指導與技術支持,採購項目會委託第三方招標且帶有融資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中非數字經濟合作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各類數字合作平臺、線上推介會、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合作蓬勃發展。

今年的第127屆和第128屆廣交會都採用雲展覽的方式舉辦。第128屆廣交會於10月15日開幕,展期10天。周松毅表示,截至10月18日,傳統產品的訂單總額約爲300萬-400萬美元,新產品訂單額也已達到30多萬美元,目前有些客戶還在洽談當中。

“按照同期的前4天來說,對比上一屆有明顯的增長。”周松毅說。

劉繼森表示,在疫情衝擊下,傳統的貿易方式難以爲繼,更多的民營中小企業轉型成爲電子商務的參與者。而在中國的幫助下,隨着非洲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用,中非貿易的電子化完全有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