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陋的“茅屋”到敞亮的新居,耄耋老人多年心願終於成真;從看病難、看病貴到醫療費用按比例報銷,因病致貧的人們看到生活的盼頭;從無奈輟學到重返校園,教育扶貧爲貧困代際傳承送來希望的“陽光”……夢想照進現實,人民的生活被小康點亮。

10月17日,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發出總攻令:“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一邊是政策扶持有序推進,一邊是火熱的脫貧故事在全國各地上演,小康路上能否確保“全面”實現,考驗着我們的智慧和均衡發展。

保持高昂的攻堅精氣神,做好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貧有百種,困有千樣。精準扶貧,成爲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方略。當前,隨着脫貧攻堅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們逐漸認識到,扶貧不僅僅是捐款捐物,解決居民生活難題,還需要深挖致富礦藏,確保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 疫情來襲,不少企業停工停產,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羣衆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通過穩工業、擴投資、抓項目、促消費等有力舉措,多點發力讓貧困勞動力端穩就業“飯碗”。這些積極變化,爲各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了信心,增加了幹勁。“發展特色產業、長期穩定致富,都需要人才。要培養本地人才,引導廣大村民學文化、學技能,提高本領,還要移風易俗,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各地推動就業扶貧“新招”源源不斷,爲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奠定堅實基礎。

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推進扶貧產業發展壯大。“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反映了農業農村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升級、促進產業融合的新要求。”日漸向好的生活,不僅讓鄉村居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也爲當地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支持。產業發展,讓“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在當地幹部羣衆中進一步深化,爲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產業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提高產業組織效率、堅持綠色發展原則,要考慮與城市產業發展有機銜接,更要進一步堅持好黨的領導。“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努力把最大的政治優勢真正轉化爲強大的經濟動力,確保如期完成任務。

城裏的月光把夢照亮。致富的故事與成果應該“走出去”。千年夢想,百年奮鬥,今朝夢圓。兩千多年前《詩經》中“小康”蘊含的倉廩實、衣食足的美好生活追求,將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拼搏苦幹中實現。我們越是接近目標,越是要審視建設過程中的不足和問題。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今天的小康社會已經不再單單是喫穿住行了,而是追求協調發展、全面發展。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爲主攻點,堅持工作重心向補短板轉移、政策措施向補短板傾斜。對錶對標,列出清單,落實落地。

從南到北,從西到東,一個個脫貧一線的生動紀實共同繪就脫貧攻堅宏大畫卷。這幅鮮活的“決勝決戰脫貧攻堅”百景圖,對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來說,是黃土地上的幸福日子和青蔥歲月,更是讓普通人夢想成真、笑顏綻放的沸騰的場面和火熱的時代。(朱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