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頭看內心

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

今天,心爲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我們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心脆弱,而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

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

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許多信服王陽明心學的人,就這樣生活在快樂之中,“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也許今天的人們,很難理解我們中國人曾經這樣心靈自由的生活過,內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都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當下,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贖之道,就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2

認定了就做自己

沒骨頭,撐不起頂天立地

我們常常感覺身不由己,自己的內心也被滲透而異化,某個時刻會突然驚覺自己越來越陌生;常常感到自己正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怕、悲哀,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底線越來越低,操守越來越弱。有人用現實和生存爲自己開脫,這是說不過去的,因爲你並沒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多少先賢也早已爲我們垂範了窮達不墮、生死不移的骨氣。

這一切都是因爲,我們背叛了自己的內心,丟失了自己的本心,沒有堅持做自己。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驚訝者有之,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

王陽明曾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陽明已經是平定藩王之亂的大功臣,卻依然遭受其他官員的攻擊。當年進士考試由禮部負責出題,策問題中涉及心學,出題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責王陽明,可見王陽明的處境之艱難。

儘管如此,王陽明在壓抑自我、反省己過之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這讓我們看到,心學的一大真諦,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爲,而是堅持自己認爲正確的,是一種骨氣和硬氣。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危機的根源,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藥醫。

3

人忙心不能忙

不做紅塵俘虜,不成慾望奴隸

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曾經問過他一個極爲現實的問題:“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歐陽德意識到,使內心凝定是很難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處於煩亂的狀態,有事的時候固然忙,無事的時候也忙。他尋求王陽明,是想從先生那兒得到一個答案。

“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事務繁雜,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而心煩意亂,時刻充滿各種雜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也是一種忙。

王陽明是怎麼回答的呢?

他說: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時刻得不到休息。以至於許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喪失了自我。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現代人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之中,哪怕是有了閒暇時間,也要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麼處於心緒煩亂、無所適從之中,所謂的空虛、無聊。

考量王陽明關於“忙”的相關論述,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便在於慾望的膨脹。是慾望矇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於是只剩下不停奔忙。

節制慾望可以讓我們的本心更加真切,重新擁有身心的主宰。這樣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壓力之下,也能更加從容、高效、有效地處理諸多工作和生活問題,人忙而心不忙。

活着的最好狀態是什麼?最好的詞,是:從容。

不急不緩,淡定悠閒。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這就是從容的活着。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遙不可及。王陽明則告訴我們,一切的祕密也不過是三個字:心不動。"心不動"的祕密也不過是一句話: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發現內心的良知,並依之而行。

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