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在民国时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自己的地盘上雄踞三十八年,在其他军阀相继垮台的情况下,始终屹立不倒。并且不管自己混的多么困难,手下将领也都忠心耿耿,始终追随他。这个人就是“山西王”——阎锡山。那么,这个山西的土皇帝到底有什么能力,能够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下生存?还能让高级干部始终跟他一条心呢?

1883年,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中。虽然他读过书,不过很早就辍学了。投资的失败,让他不得不跟父亲一起躲债。不过,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山西武备学堂学军。并且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遇到了一生的贵人——孙中山。改变阎锡山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孙中山对于阎锡山是相当看好的,因此,阎锡山还参与了“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凭借起义军的支持,担任了山西都督。

不过,阎锡山谁也不得罪,想得到孙中山支持,还害怕袁世凯。巧妙的得到袁世凯信任,开始统治山西。

不加入国民党,袁世凯称帝也不反对。在袁世凯死后,又听从段祺瑞的指示。主张“三不二要主义”——“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开展“六政三事”,实行“保境安民”的措施积极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此时的山西政局稳定,百姓生活安定,周围不少地方难民逃往山西。另一方面,属于阎锡山的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1927年,阎锡山在北伐战争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情况下,表明支持态度,并且在山西进行“清党”。之后,阎锡山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1929年,又兼任国民党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1930 年,阎锡山和蒋介石发生矛盾。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反蒋,但是却失败了,阎锡山逃到大连。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继续采用保境自守的策略,壮大山西力量。面对日军进犯,阎锡山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太原会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抗战胜利之后,在解放战争的浪潮中,阎锡山的地盘越来越小。1949年,阎锡山逃亡南京,次年因病去世。

阎锡山能够把控山西三十八年,首先是因为自己低调做人。阎锡山谁也不想得罪,无论是孙中山、袁世凯、还是段祺瑞和日本帝国主义,总想置身事外,安安分分的保持山西的安稳。这种做法,也让他在复杂的战局中,基本保持山西免遭战火摧残。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阎锡山对共产党员的屠杀和对日本的亲近态度,这也是为人所诟病的一方面。

第二,阎锡山对军队使用亲信老乡进行把控。想要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就得有自己的一支武装力量。阎锡山在晋绥军中安插了许多家族宗亲和亲信,并且把五台出身的老乡,安排到各种关键位置。尤其是让他的老乡王靖国秘密成立“铁军”,完成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军政分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也避免了军队中高级干部的投诚和起义。

第三,贵人支持。无论是之前的孙中山,还是之后的赵戴文,都给阎锡山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赵戴文,这是阎锡山绝对的政治搭档,一路帮助阎锡山从“山西王”变成“华北王”。也正是因为赵戴文的坚持,阎锡山最终没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和汉奸,保住了自己的名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