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的有外星人存在?

劉慈欣曾說:

“我們的宇宙就像一座杭州城,你衣食無憂地生活在一個地下室(地球)裏面,你知道外頭存在着很多的地方,而你也知道你這輩子永遠也打不開地下室那個門,你只能用想象力去逛那些地方。”

近日,有研究團隊在《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稱發現了24顆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甚至比地球更古老、更溼潤。生命體因而可能更容易在這些星球生長。

那麼怎麼纔算是“超宜居”呢?

科學家也給出了評判標準,包括行星的質量、體積、表面溫度、年齡、是否含水、與恆星距離等,在一系列嚴格的標準篩選下,24顆“超宜居”星球脫穎而出。

那麼是否意味着人類真的要完成“星際移民”的夢想了?

等等,即便這些星球真的適宜人類居住,如何到達也是一個問題。

100光年什麼概念?如果以目前火箭每秒4.5千米的速度,要到達100光年外的行星,需要大概300萬年。

所以比起“星際移民”,我們不如思考一下如何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地球。畢竟,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地球人”。

今天talk君想跟大家分享來自李雁的演講:

李雁,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

各位晚上好,我是一刻talks講者李雁,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

首先講講綠色和平,我們是一個在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辦公室的全球性的民間環保組織,總部設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我們會在這些國家地區開展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項目,來保護森林、海洋和保護人們生活在其中的藍天碧水。

作爲一個環境工作者去看未來的時候,視角可能會跟很多產業界的人不太一樣。我會去想,無論我們現在談的是科技,還是社會經濟,還是文化,生態環境往往被大家認爲是一個底色,但實際上未來人類發展可以怎麼樣,生態環境往往扮演的是一個上限和邊界的作用。從我自己來說,我小的時候還沒有互聯網這麼好的東西,我其實是看科幻世界長大的。

作爲一個科幻小說迷,我小時候會覺得未來到2020年,我們人類應該已經脫離地球表面了,我們應該已經邁向星辰大海了。但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科技進展似乎沒有原來想象的快。

所以這兩年我特別關注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的Elon Musk,他造電動車,可能沒有很多人清楚,他實際上是一個經典科幻小說迷,同時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夢想家。他有一個夢想就是要讓人類成爲多行星的物種,現在Elon Musk其實是全球的火星探索扛大旗的領軍人物,這個想法倒不是一個特別新的想法,因爲火星其實千百年以來就是人類的一個浪漫疆界,是神話傳說的一個主題,也是科幻小說家們一直認爲最有可能成爲我們第一個邁向宇宙移民跳板的地方。

但是他可能比較特別的一點在於他的時間表,Elon Musk提出要在未來五年之內,把活人送到火星表面去,這個時間表比NASA載人火星探索的時間表要早十年。

與此同時他不是唯一的一個,硅谷的另一個大佬傑夫·貝佐斯,亞馬遜的,也有一個叫藍色起源的公司,也在搞火星探索,看起來好像我們就要有一場火星競賽就要拉開了。爲什麼他會那麼着急?爲什麼會這麼多人想要在現在這個時刻開始去佈局搞這一場豪賭,去搞火星探索呢?我覺得他們是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出發點,就是他們是在對沖地球的未來,地球自然系統崩潰的未來。

科學巨匠前幾年剛剛去世的史蒂芬·霍金,其實他同樣也支持說,我們人類應該要走向宇宙,我們要離開地球母親。他還設立一個離巢的時間線,曾經他提500年、200年,後來因爲氣候變化的危機不斷加劇,最後他是把它降低到了100年。

這個未來的圖景,如果你作爲一個科幻迷,你不會覺得太陌生。本來科幻小說中間有一個主題,就是對人類自身問題的悲觀反思。可是作爲一個環境工作者,我其實會必須要較個真,必須要去問,是不是移民火星比保護我們這個星球更容易?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因爲要知道,把人運上火星只是第一步,到那之後你要把不毛的火星表面改造爲人類文明可以生存的環境,可能還要萬里長征。即使你改造成了以後,它的宜居程度與地球現在的宜居程度相比,還是千山萬水之隔。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一旦到了要移民的那一天,地球生態真的崩潰到那一天,我覺得大家可以猜一下,能有百分之多少的人買得起船票,我覺得我肯定是買不起的。所以還有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隱藏在這個假設背後。

這一系列的假設,中間有一些淺層的哲學,哲學觀,一些觀念,比如說可能新建比保護要容易。從零開始,比現有系統的轉型要容易,可能放棄要比堅守要容易。這一點是大量的大批的工作在生態環境保護第一線的人,我們不能認同的一種哲學觀,很不一樣的一個哲學觀。

而現在在開展的衆多的工作,其實想要避免的,正是會讓大部分地球居民喪失宜居家園的一個未來。那就回到了我們今天要說未來教育,我覺得未來教育有一重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去培育有知識,有理念,有行動力的地球公民,是需要讓更多的人能夠去明白我們現在面臨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選擇,讓更多人相信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讓更多人有能力用我們自己的雙手去做出你的選擇和行動。這樣在一起大家纔可能更加安全,更加舒適。繼續把地球這艘船給開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