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軍調集重兵進攻軍事重鎮徐州,徐州會戰爆發。3月底,中日雙方在徐州軍事要地臺兒莊之爭奪戰打得異常慘烈。

日軍電臺廣播:“中國軍隊有一俄籍軍官,指揮有度。”

這位“俄籍軍官”說的就是戴安瀾,戴安瀾時任旅長,奉命在外線側擊日軍。因爲戴安瀾長得高大威武,又有着儒雅的氣質和出色指揮才能,日軍錯把他當做了洋人。

臺兒莊戰役中,戴安瀾率部火攻陶城、智取朱莊,激戰郭家集,重創日軍,立下赫赫戰功。

圖 | 戴安瀾將軍

自從抗戰爆發後,戴安瀾就積極投身到抗日戰場爲國殺敵。

他還參加了之前1935年著名的長城會戰,曾血戰古北口,由於指揮出色,榮獲三等雲麾勳章一枚。就連對手——日軍也不得不承認這一戰役爲“激戰中的激戰”。

戴安瀾原名戴炳陽,1925年,他考入黃埔軍校三期後,因目睹國家貧弱,屢遭外敵入侵,遂自號“海鷗”,改名爲“安瀾”,他決心要如海鷗般力挽狂瀾,拯救國家於危難中。

戴安瀾當年讀私塾時的老師,安徽有名的文士周紹峯先生曾這樣評價他:“此子稟賦優異,後必有成”。

若干年後,老師的評價得到了驗證。戴安瀾成爲一代抗日名將,被譽爲“域外死忠第一人”。

屢立戰功的戴安瀾,節節高升。1939年冬,廣西崑崙關大戰爆發,這時戴安瀾已接替杜聿明升任第200師師長。

200師是蔣介石的嫡系,是當時中國唯一的機械化師,裝備精良。蔣介石能把這樣一支王牌師交由戴安瀾指揮,可見對戴安瀾的器重。

日軍戰史中,認爲中國軍隊勇猛程度超過自己的戰役,只有兩場,一場是桂林保衛戰,另一場就是此次由戴安瀾擔當主力的崑崙關戰役。

崑崙關是南寧的天然屏障,是整個桂南會戰的核心戰役,中日雙方都投入重兵決一死戰。

日軍派出了素有“剛軍”之稱的第五師團,前線指揮官中村正雄,殘暴無比,被稱爲“一把折不斷的軍刀”。

戴安瀾率200師奉命正面應敵。他作戰非常英勇,指揮有方,數次親臨前線陣地巡查,即使身負重傷,依舊不下前線。最後,歷時一個月鏖戰,200師和日軍在陣地附近幾個山頭反覆爭奪,崑崙關兩次奪回又失守,終於經過力戰,200師第三次收復崑崙關。

此次戰役中,戴安瀾的200師擊斃日軍6000人,就連赫赫有名的少將中村正雄也命喪崑崙關。崑崙關戰役的勝利,重挫了侵略者囂張氣焰,增強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因戴安瀾的傑出戰績,國民政府授予戴安瀾四等寶鼎勳章一枚,蔣介石盛讚他“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隨着中國抗戰形勢的迅猛發展,日軍妄想在中國戰場速戰速決的圖謀失敗,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狀態。

同時,世界反法西斯戰局進入最黑暗的階段。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在隨後的幾個月,日軍鐵蹄橫掃東南亞,勢如破竹,新加坡,菲律賓,馬來半島相繼淪陷。與中國近鄰的緬甸也岌岌可危,1942年3月8日,日軍攻陷緬甸首都仰光。

3月12日,英國政府急電重慶政府請求支援駐緬英軍。

緬甸危在旦夕,滇緬公路——這條中國抗戰唯一的國際運輸補給線也面臨要被日軍切斷的危險。

滇緬公路是1938年中國耗時9個月修建而成,就是爲了能順利運輸國際社會支援的戰略物資和民用物資。

日本法西斯爲了迫使重慶政府投降,除了密集轟炸重慶外,另一個重要戰略舉措——就是切斷中國的海上和陸地補給線,從而使中國抗戰難以爲繼。

若緬甸淪陷,滇緬公路失守,那中國的抗戰生命線將被切斷。

保衛緬甸,就是保衛滇緬公路,就是保證中國抗戰的生命補給。於是,1942年3月,中國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

圖 | 滇緬公路一景

戴安瀾的第200師,作爲遠征軍第五軍的先頭部隊,先行揮師入緬。這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到境外作戰。

爲了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中國軍隊踏出國門,征戰異國沙場。

但是中國軍隊在國內戰事極爲艱難的情況下,抽調兵力進入緬甸抗日,卻並沒有得到友軍英軍的真誠對待。

由於英國在歐洲戰場深陷泥沼,自顧不暇,所以遠在東南亞的緬甸和印度雖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這兩國對於英國的戰略意義並不相同。

英軍一開始並不想讓中國軍隊入緬。中國政府在此之前已多次提出——願意幫助駐緬英軍抗擊日寇。但是英軍一方面擔心中國軍隊來了之後就不走了,另一方面在英國的戰略計劃裏,緬甸處於次要位置!

印度纔是英國真正的利益關注點。印度是英國歐洲戰場的戰略物資重要補給地。

後來因爲緬甸形勢危急,英軍擔心危及到印度纔不得不請求中國軍隊入緬。

同盟國之間利益的分歧,也爲以後的合作埋下了隱患。

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就發生在緬甸重鎮——同古(又稱東瓜)。日軍進攻前夕,蔣介石親自接見奉命駐守同古的戴安瀾,問能否堅守一兩週。戴安瀾立下軍令狀:“戴某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敵兇焰,固守東瓜。”

誰知這邊戴安瀾率部誓死堅守同古,而原本防守側翼的友軍——英軍卻突然不告而別,3月17日晚上悄然撤走。從而使遠道而來的200師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中國的增援部隊還沒趕來,日軍的增援部隊卻很快撲了上來,200師處境危矣!

面對如此不利局面,戴安瀾感到了少有悲壯,但是他毫不畏懼,爲了鼓舞官兵血戰到底,他發佈通告:

“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團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戴安瀾率200師用堅如磐石的意志,志在必得的信心,奮不顧身的勇氣,與數倍於己的日寇展開殊死拼殺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

日軍有三個中隊的飛機進行空中掩護,中國軍隊卻一架飛機也沒有;日軍有幾十輛坦克,中國軍隊卻只有三輛坦克;日軍的炮火也是中國的一倍多。

就這樣,在沒有空中支援,也沒有戰車和炮火的配合下,戴安瀾部和日軍兩個主力師團苦戰12天,死戰不退,堅守同古,殲敵5000餘人,自傷不到2000人,最後在上級的命令下安全撤離,給日軍留下一座空城。

同古之戰打得艱苦卓絕,異常艱難,引起世界轟動。

同古之戰意義巨大,在國際戰場上,盟軍的處境非常不利,非常需要中國軍隊在緬甸牽制住日軍,從而爲盟軍在其他戰場贏得有利戰機。

美國軍方評價同古之戰:“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併爲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美國總統羅斯福稱戴安瀾是“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之楷模”。

蔣介石稱此戰是“中國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衝出包圍圈的戴安瀾帶着200師在緬甸撣邦的叢林中艱難穿行,這時,又接到了收復棠吉的命令。儘管部隊已很疲憊,戴安瀾還是堅定地服從命令,帶着部隊趕到棠吉。到達當天,就向日軍發動進攻,僅用一天時間,就收復了棠吉。

但是,戰場上開始的大好形勢,卻由於西線英軍和日軍交戰一觸即潰,全線退敗,從而使中國遠征軍非常被動。緬北戰事急轉直下,中國遠征軍後方又被日軍切斷,腹背受敵,雖然奮力血戰,但敗局已不可扭轉。

4月底,中國遠征軍收到命令,撤退回國。但是歸國之路已被日軍封鎖,只能繞道緬甸叢林突圍。

中國遠征軍的第一次出征,就這樣鎩羽而歸。

在撤退問題上,又遇到麻煩,英軍雖然同意中國軍隊可以撤退至印度,但是英國要求中國軍隊必須以難民身份進入,並且由英軍收容。這一無理要求,被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嚴詞拒絕。

戴安瀾也堅決反對,他說:“我生爲中國軍人,死爲中華雄鬼,絕不到印度去聽洋鬼子使喚。我戴某人寧願與日寇戰死,決不苟且偷生。”

戴安瀾原本計劃就近向滇西南也就是向西雙版納一帶方向撤離,但是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要求戴安瀾向北突圍,然後在卡薩與第五軍會師。杜聿明說,我們全軍一起走,要死一起死。

戴安瀾一直都是杜聿明的愛將,從感情上,他更願意跟隨老上級。於是他和師部軍官商議,全師上下都表示願意重返老部隊第五軍跟隨杜聿明撤退。

於是,戴安瀾轉爲北上,率部進入緬北原始森林野人山,開始向祖國方向突圍。突圍路上不斷遭到日軍伏擊,又遇到雨季,終日大雨滂沱,道路泥濘難行。

誰知在這時,緬甸嚮導竟然因爲貪生怕死而逃跑,被抓回後,堅決不爲中國軍隊帶路。戴安瀾悲憤至極,舉起馬鞭猛抽打馬靴,說:“關公走麥城,也不過如此。緬甸非就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5月18日,200師穿越最後一道日軍防線,正過公路之時,戴安瀾不幸被埋伏在叢林中的日軍伏擊。日軍2顆子彈分別傷及戴安瀾的胸部和腹部。

其實戴安瀾的槍傷並不致命,若是有藥品及時醫治,不至於危及性命。但是部隊當時給養不足,食品和藥品嚴重匱乏,又恰逢雨季,雨水多,氣候潮溼、悶熱。

士兵們用砍下的樹枝做成擔架,抬着受傷的戴安瀾穿行在高山峽谷的叢林中,戴安瀾的傷口不停流血,感染、發炎,甚至生了蛆。後來,戴安瀾發起了高燒。

5月26日, 200師到達了瑞麗江畔的茅邦村,這裏距離中國只有100多公里,眼看祖國近在咫尺,但是戴安瀾卻再也無法支持。

高燒昏迷的他突然清醒了,他讓士兵叫來了598團團長鄭庭笈,說:“如果我殉國了,你一定要把部隊帶回祖國。”鄭庭笈含淚答應,又問他對家人還有什麼話要說的,戴安瀾輕輕搖了搖頭。

然後,他讓士兵扶他坐起來,朝着北面,祖國的方向,戀戀不捨地望了此生最後一眼。他多麼渴望能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哪怕是就這樣倒在祖國的懷抱裏也好。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代抗日名將,就這樣凋落於緬北茫茫叢林之中,年僅38歲。

戴安瀾是中國遠征軍犧牲的第一個少將師長,後來,被國民政府追授爲陸軍中將。

蔣介石和杜聿明得知戴安瀾犧牲的消息後,命令一定要把戴安瀾的遺體帶回國。士兵們抬着戴師長的遺體繼續走在回國的路上。

由於天氣炎熱,戴安瀾的遺體開始流水,於是官兵們無奈只好在山上砍些木料,點上火,把戴師長的遺體火化。官兵們站在一旁,向着師長的遺體敬禮,望着熊熊火焰中的師長遺體,都淚如雨下,痛心大喊“師長,師長……”

官兵們悲愴的呼喊在山谷中迴響,天空下起了雨,雨水混合着官兵們的淚水一同飄灑在緬甸的叢林之中。異國他鄉的山河也在爲一代名將的隕落默哀!

官兵們用木板做成簡易棺材,裝殮骨灰,終於在6月2日,回到祖國。

當200師官兵踏上雲南騰衝境內時,百姓們沿街而跪,臂纏黑紗,向殉國的戴將軍表達敬意和哀思。一位老先生看到戴將軍的棺材過於簡陋,就把爲自己準備的棺木,送給戴將軍用。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遠征軍的出發地——廣西全州香山寺,爲壯烈殉國的戴安瀾將軍舉行隆重的國葬,有一萬多人蔘加。葬禮上同時懸掛有蔣介石和毛主席爲戴安瀾親撰的輓詞。

毛主席一生只爲兩位將軍寫過輓詞,一位是羅榮桓將軍,另一位就是戴安瀾將軍。毛主席盛讚戴安瀾爲“海鷗將軍”。

戴安瀾在同古戰役中,就懷着必死之心提前寫好了遺書。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這樣寫道:

“親愛的荷馨餘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爲國戰死,事極光榮,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即戴安瀾叔祖父)仙逝,未及送葬。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但東、靖、籬、澄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幾年,即可有福,自有出頭之日矣。望勿以我爲念。又我去歲所經過之事,實在太對不起你,望你原諒……”

信中展現出來戴安瀾以身報國的壯志,和對家人的愛護之情,讀來令人動容。

戴安瀾和妻子王荷馨是自小就定的親事,戴安瀾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就依婚約娶了不識字的王荷馨,雖然妻子沒有讀過書,但是戴安瀾對妻子一直不離不棄。妻子王荷馨的名字還是戴安瀾給取的。

婚後,戴安瀾還抽空教妻子識字讀書,鼓勵她學習文化知識。

圖 | 戴安瀾與妻兒

王荷馨是位很堅強的女性,丈夫去世後,帶着四個孩子,擔起家庭的重任,日子過得很清苦,炒菜都放很少的油。即使如此,國民政府發給的20萬元撫卹金,她還是全捐獻給了戴安瀾高級技術學校,作爲辦學經費。

王荷馨把丈夫的一張單身照片一直帶在身邊,照片背後有她剛學會識字時寫的幾個字:“親愛的瀾哥哥”。

1947年,王荷馨把丈夫的棺木從廣西運回安徽老家蕪湖安葬,全家也隨即返回蕪湖老家居住。她說:“安瀾葬在哪裏,家人就要一輩子守在哪裏。”

當年丈夫爲了守衛國家的安全,四處征戰沙場,如今該她和孩子們來一起守護丈夫!

文 | 南國雨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