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百年潛艇》系列第3篇,講述一戰中德國潛艇的那些往事。百年潛艇2——諸強國百舸爭流,老霍蘭一馬當先,現代潛艇誕生記

早期潛艇經過霍蘭、加萊德、諾登費爾特等天才工程師的努力,終於進入現代潛艇階段。

當時各國對潛艇熱情最高的當屬法國和美國。英國受傳統觀念影響一度對潛艇很排斥,不過事實面前也幡然醒悟,購買霍蘭潛艇許可證仿製,跟上了潮流。

劃時代的“霍蘭6號”潛艇

德國人接觸潛艇的歷史也不算太晚。1850年炮兵下士威廉鮑爾設計出“火焰”號潛艇,迫使丹麥軍艦遠離海岸。

但德國高層和英國人一樣遲鈍,因爲海岸線較短防禦需求不高,所以一開始對潛艇也不感冒,而是醉心於建造強大的公海艦隊與英國較勁。

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國從德國日耳曼尼亞造船廠購買了“鱒魚”號潛艇。德國人看到各國熱情,突然意識到自己也同樣需要,於是奮起直追,很快就取得不錯成績。

法國“獨角鯨”潛艇

德國潛艇技術有一部分來自法國。1902年西班牙裔工程師德·伊奎威利曾參與法國“獨角鯨”號潛艇研製。他對潛艇有很多想法,可是海軍部對其方案其不屑一顧。於是伊奎威利帶着方案找到德國克虜伯公司。

克虜伯公司慧眼識珠,馬上籤合同製造排水量15.5噸,裝備65馬力電動機和2枚450毫米魚雷的“鱒魚”號實驗潛艇。

德皇威廉二世也興致勃勃的視察了它。伊奎威利被獲准設計“卡普”級U-1號潛艇,從此潛艇走進德國海軍序列。

德國海軍首艘潛艇U-1號問世

1906年8月4日U-1號潛艇下水,成爲德國第一艘潛艇。全長42.39米,寬3.8米,水下排水量238噸,水面航速10.8節,水下航速8.7節,潛深30米,可容納12名官兵。

U-1型潛艇體型小,只建造了1艘。隨後是體型增大50%的U-2型潛艇,也只有1艘。德國早期潛艇數量都不多,一般1-2艘,這樣有利於快速迭代提高性能,還能節省軍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陸續開工了44艘潛艇,28艘入役,16艘建造中。同期各國中英國潛艇最多,有76艘,美國50餘艘,法國38艘,俄國23艘。

得益於後發優勢和優秀工業基礎,德國潛艇數量雖少但性能上佳。尤其是後來的U87、U93型等艇,長度增長到60-70米,排水量870-1000噸,續航近1萬海里。裝備多具魚雷發射管、88毫米和105毫米甲板炮,感覺也不比二戰潛艇差多少。

型號繁多的德國潛艇

一戰期間德國共建造潛艇351艘,可分成6大類,34小類:

第一類是科爾庭煤油動力潛艇,共18艘。

包括U1型(1艘)、U2型(1艘)、U3型(2艘)、U5型(4艘)、U9型(4艘)、U13型(3艘)、U16型(1艘)、U17型(2艘)等子分類。

冒着大黑煙的U-11號煤油機艇

這些潛艇使用煤油發動機,有着冒黑煙的大煙囪,功率低續航短。戰爭期間作用不大,除4艘用作訓練艇外,其餘都很快退役。

U-1號潛艇退役後賣給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留作紀念。

慕尼黑博物館中的U-1號潛艇

第二類是裝備曼恩柴油機的中型潛艇,是一戰期間的主力,生產數量較多。

包括U19型(4艘)、U23型(4艘)、U27型(4艘)、U43型(8艘)、U51型(6艘)、U57型(6艘)、U63型(3艘)、U66型(5艘),U81型(6艘)、U87(6艘)、U93型(22艘)等,共74艘。

從U-19號開始德國潛艇換裝柴油機,此後體型越來越大,速度加快,續航力提高,能執行遠洋巡航任務。

前排從左到右:U22、U20、U19、U21

如建造數量最多的U93型潛艇,全長71.55米,比87型加長5.75米,水下排水量1000噸,續航力約9000海里,具備出色的遠洋航海能力。

武器方面裝備6具魚雷發射管和16枚魚雷,還有1門88毫米SK L / 30或1門105毫米SK L / 45甲板炮,有些艇甚至2種炮都有。

U-93型中的U98號潛艇

這些大型潛艇也稱米特爾-U型艇,對後世潛艇影響很大。20年後的IX型潛艇上,仍能看到U81/87/93型潛艇的很多影子。

第三是大型遠洋運輸和巡洋潛艇,包括U139型(3艘)、U142型(1艘)、U151型(7艘)等。

U151型遠洋運輸艇

U151型遠洋運輸艇長65米,寬8.9米,水下排水量1875噸,可載貨740噸。最初目的是突破英軍封鎖,從中立國運回緊缺物質,沒有武裝。後來因戰爭需要,也配備了2具魚雷發射管和1門150毫米甲板炮,變身成戰鬥潛艇。

與前者不同,U139型一開始就爲戰鬥設計。長92米,寬9.1米,排水量2483噸,是一戰中最大的潛艇。

U-139型潛艇,2門大炮

139型裝備首4尾2共6具魚雷管,甲板上還有2門150毫米大口徑火炮。指揮塔有90毫米裝甲,耐壓外殼也比其他潛艇厚25毫米,潛深更大。

後來還準備研製更大的巡洋潛艇(47號項目),排水量超過2500噸,裝備4門150毫米口徑火炮和6具魚雷發射管,不過最後未開工。

第四類是UB型近岸魚雷攻擊艇。

隨着U型艇體型增大,已不太適合在淺水的波羅的海、地中海、英吉利海峽沿岸作戰。所以一戰開始後,德國又建造了UB型、UC型近岸潛艇。

UB型艇是一種很兇悍的攻擊潛艇,分UB-I(17艘)、UB-II(30艘)、UB-III(95艘)三個子類。

艇長們最喜歡的UB-III型

排水量從142噸、292-305噸、629-684噸依次增大,到UB-III型時已經比許多早期U型艇還大。武器也升級到5具魚雷發射管和1門88/105毫米甲板炮。

UB-III型的排水量、火力和續航力很均衡,是很多艇長最喜歡的潛艇,也是建造數量最多的U艇。二戰中的“明星”——VIIC型潛艇就是以它爲源頭設計的。

二戰中的VIIC型U-995號潛艇

第五類是UC型沿海佈雷艇,分UC-I(15艘)、UC-II(64艘)、UC-III(16艘)三種。

長度從33.9米、49.4米到56.5米;水下排水量從183噸、480-511噸到571噸。可攜帶7-14枚水雷,還有7枚魚雷和1門88/105毫米甲板炮。

UC-II型是其中最成功者,布放的水雷造成近1800艘船隻沉沒。

UC-II型佈雷潛艇

第六類是UE型遠洋布雷潛艇,有I(10艘)、II(9艘)型兩種。

UE I型攜帶38枚水雷,UE II型攜帶42枚水雷,有2-4具魚雷發射管,1門150毫米甲板炮,最遠航程達13900海里,可以到美國沿岸巡洋作戰。

以上潛艇除德國自用外,還有一些出口到同盟的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成爲他們仿製的藍本。

空前絕後的巨大戰果

一戰中,各國潛艇共擊沉水面艦艇192艘、運輸船5906艘,總噸位約1400萬噸。這其中,光德國一家就擊沉了近1300萬噸,戰果空前絕後!

戰爭伊始,英國就祭出了祖傳法寶——海上封鎖。1914年11月宣佈整個北海爲戰區,任何進入船隻都要自擔風險,全面封鎖德國航運。

英國一南一北兩條封鎖線

英國人的封鎖太苛刻,連糧食也被認爲是“戰爭走私品”,這讓很多中立國家也頗有微詞。

德皇威廉二世很生氣,知道英國想用飢餓逼其屈服,所以以牙還牙對英國反封鎖。1915年2月18日,德國宣佈英國及愛爾蘭周邊海域,包括整個英吉利海峽爲戰區,將摧毀每一艘敵方商船,也無法保證中立國商船安全。這是第一次“無限制潛艇戰”的開端。

德國封鎖英國區域

德國雖身處歐洲大陸,但也要進口大量糧食、化肥和工業原料才能支撐戰爭。英國獨懸海外,更是要進口大量糧食維持生存,所以彼此都想用資源戰扼殺對方。

當然,“世界第一海軍強國”絕非浪得虛名,英國大艦隊的實力比德國公海艦隊強很多。再加上四面環海,對一面臨海的德國有很大地形優勢,所以英國沒有按德國預想的那樣近岸封鎖,反而在一南一北遠遠設了兩條封鎖線。

北面從奧克尼羣島、設得蘭羣島到挪威;南面扼住短短的英吉利海峽,德國商船插翅也難飛。

1916年北海危險等級劃分

敵人不肯靠近,德國就主動出擊吧。1914年8月6日,10艘潛艇從赫爾戈蘭灣向北海駛去,成爲史上第一次潛艇巡邏。

2天后,巡邏隊與3艘英國戰列艦不期而遇。U-15號潛艇向“君主”號發射1枚魚雷,可惜未命中。第二天返航時又遇到英軍巡洋艦先遣隊,U-16號被擊中沉沒,U-13號也莫名失蹤。

U-15號發起首次攻擊

第一次潛艇出擊不算成功,甚至很糟糕。但卻給英軍造成了極大心理壓力,官兵們疑神疑鬼,把所有可疑目標都當作潛艇,斯卡帕灣基地的安全性也受到質疑。

9月5日,U-21號潛艇首開戰果,擊沉英軍“探路者”號輕巡洋艦。22日一場更大的屠殺到來,U-9號在1小時內擊沉3艘裝甲巡洋艦,總噸位高達36000噸。

一艇沉三艦傳奇

U-9號首先擊沉“阿布基爾”號,其他兩艦還以爲碰到水雷。結果“霍格”號上前救人,也被擊沉。

終於意識到不妙的“克雷西”號向U-9號開火,可惜203毫米主炮打不中小巧的潛艇。十幾分鍾後,2枚魚雷親吻了“克雷西”的船舷。空前絕後的“一艇沉三艦”紀錄就此誕生,恐怕再無人能超越。

三個星期後,U-9號又擊沉另一艘巡洋艦,全艇官兵都成了英雄。

U-9號載譽歸來

戰爭初期德國潛艇主動出擊,擊沉9艘英國軍艦,自己損失5艘。英國海軍部陷入恐慌,大艦隊被迅速撤到愛爾蘭和蘇格蘭西海岸港口,直到斯卡帕灣具備足夠的防禦措施。

潛艇首戰雖然驚豔,但其實它不適合與軍艦交戰,偵察巡邏也乏善可陳,海上破交纔是它真正的舞臺。

潛艇隱蔽性強、攻擊力強,但水面航速不夠快,沒有裝甲,追不上敵艦,打不了決戰,但對滿眼的商船來說航速和攻擊力已經足夠。

德國想困死英國,但沒有能封鎖對方的水面艦隊。

如何拖垮英國海上貿易?德國人想到了新生潛艇。

1915年德國將潛艇部隊調到比利時,以便更快的進入英國海域,但潛艇破交戰中卻遇到國際公約的困擾。

原來1909年時,英、美、法、德等10個海軍強國簽訂了《倫敦海戰法規宣言》。宣言規定:不能封鎖中立國港口和海岸;中立船沒有違規不能拿捕。

若確實違規可以擊沉、扣押,但要有足夠證據。要派人登船檢查,嚴格區分絕對禁運品和有條件禁運品,擊沉前要把船員安置到安全地帶。沒有正當理由毀壞,要承擔賠償責任。

還有些紳士風度的一戰破交戰

此規定對水面艦艇毫無問題,船上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俘虜,並帶回港口。但對潛艇就很難辦了,艇上空間小自己人都不夠用,怎麼裝商船上百號人。

另外除非離陸地很近,可以讓船員乘救生艇自行離開,否則遺棄在大海上都是不正當行爲。

潛艇按規則來就很難辦

最初幾個月裏德國潛艇還遵守規則,攻擊前上浮示警,登船檢查,再拖着救生艇航行到港口。可這樣潛艇隱蔽性完全喪失,風險太大。每一次都要鑑別身份,搜查禁運品,效率也十分低下,一通忙活後擊沉的那點噸位對英國航運威脅實在有限。

另一邊英國人也不厚道。他們將武裝船隻扮成商船,引誘德國潛艇靠近後擊沉。這種船常以愛爾蘭皇后鎮(Queenstown)爲母港,所以也叫Q船

僞裝船和戲精船員

船員們個個戲精上身,發現潛艇有的大喊大叫貌似驚慌,有的拿游泳圈假裝跳水逃生,還有的居然扮成貴婦人以彰顯逼真效果!

一旦潛艇靠近,他們就揭開篷布撕下僞裝,突然露出火炮開火。毫無防備的潛艇頓成甕中之鱉,很快被擊沉。整個一戰中有13艘潛艇被Q船擊沉。

在德國看來,英國人先破壞交戰規則,所有英國船都是潛在危險,所以他們也有理由偏離規則。

博物館裏的最後一艘Q船

爲有效摧毀英國航運,1915年2月28日威廉二世下令第一次“無限制潛艇戰”——只要進入戰區的商船,不管是英國還是中立國的都將會受到無警告攻擊。這產生了一連串反應,在世界上掀起軒然大波。

3月28日,英國客輪“法拉巴”號被 U-28號潛艇擊沉。美國工程師萊昂·特里瑟遇難,讓美國人非常氣憤。

4月10日,比利時“哈帕利斯”號難民船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被UB-4號潛艇擊沉。德國潛艇甚至還攻擊了刷着白漆和紅十字標誌的醫院船。

5月7日,一場更大的災難來臨。英國“盧西塔尼亞”號豪華郵輪載着1959名遊客從美國駛往英國,在愛爾蘭海域被U-20號潛艇無警示擊沉。船上1198人死亡,其中128人是美國人。

盧西塔尼亞”號慘案

世界立刻沸騰了,英美高聲怒斥德國暴行。德政府則極力辯解,聲稱在船上發現數千箱步槍彈藥和炮彈,然而大量平民傷亡還是讓各國反對情緒上升。

不過美國沒有斷交或宣戰,讓一直擔憂的德國政府稍稍鬆了口氣,承諾類似事件絕不再上演。

可那些渴望軍功、野獸般的艇長哪有那麼好約束?沒多久英國白星公司的“阿拉伯”號班輪又被擊沉,44名乘客遇難。德國人的承諾不斷上演,卻從來沒有兌現過。

白星公司的“阿拉伯”號班輪

無限制潛艇戰前德國月均擊沉4-5萬噸商船,行動開始後擊沉噸位穩步增加,月均在10萬噸以上,8月份最高達16.82萬噸,嚴重的打擊了英國航運。

不過頻繁的中立船襲擊事件終於惹惱美國,7月21日美國下達最後通牒:將把此後的任何罪行視爲“故意不友好”行爲。通往宣戰的大門一觸即開。

德國可不願招惹美國,考慮了可能斷交甚至宣戰的後果後,8月28日德國下令:退出無限制潛艇戰,所有中立客船都按交戰公約處理。並將此消息轉達給美國。

此後一年多里風平浪靜,德國潛艇在北海、地中海與英國艦隊反覆糾纏。德軍試圖用潛艇設伏,然後引英國主力艦隊入圈。

英軍有時確實上鉤了,可廣闊的大西洋上缺乏先進偵察手段的潛艇其實很難發現水面艦艇,大家常常相錯而過。

日德蘭大海戰

即便在日德蘭大海戰中,面對那麼多軍艦潛艇也沒有事先發現。它是個孤獨刺客,只適合在暗夜裏致命一擊。

德軍看潛艇伏擊效果不大,於是又回到破交戰中來。德國沒能摧毀英國物資供應,相反套在自己頭上的枷鎖越來越緊,已經快支撐不住了。

1916年德國造了2艘U-151型遠洋運輸潛艇,突破英軍封鎖從中立國運回關鍵物資。首艘“德意志”號到達美國時引起廣泛關注。

威廉二世與興登堡(左)、魯登道夫(右

形勢越來越嚴峻,德皇向軍政高層徵尋對策。參謀部提議派潛艇部隊前往英國,興登堡也建議儘快以任何方式結束戰爭。

海軍上將馮 霍爾岑多夫主張恢復無限制潛艇戰,並向德皇保證若每月擊沉60萬噸商船,英國將在6個月內耗盡船隻,美國人來不及干預英國就投降了。

在高層勸說下威廉二世終於動心,下令於1917年2月1日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德國在困住別人的同時,也將自己逼入絕境。

第二輪無限制潛艇戰中的擊沉噸位

U型潛艇如猛虎下山般創造戰果——1月擊沉36.8萬噸,2月猛增到54萬噸,4月份最高峯達88.1萬噸!此後4個月都在50萬噸左右。德國擊沉噸位已遠遠超出英國補充能力,英國小麥供應量一度只剩6個星期。

然而不加分別的攻擊固然很爽,巨大麻煩如影隨形。作爲新一輪潛艇戰的回應,2月3日美國宣佈斷交,4月6日對德宣戰,勝利天平一下子倒向協約國。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英美兩國開始組織軍艦爲商船隊護航,各航線損失快速下降。U 型潛艇難尋獵物,自身被摧毀的幾率卻迅速增加,黃金歲月一去不返了。

英國商船損失迅速降到30萬噸,隨着戰爭進行越來越低。德國潛艇損失卻直線上升,每月損失5-10艘,共損失132艘。1918年11月11日,精疲力竭的德國再也無力抵抗,不得不舉起白旗投降,一戰結束。

戰爭中U型艇共擊沉10艘戰艦,18艘巡洋艦、5708艘商漁船,總噸位將近1300萬噸。自身損失178艘,其餘投降後被協約國研究或拆解。

飛機搜索潛艇

剛誕生不久的飛機在護航中起到很大作用,聲吶、深水炸彈也因反潛快速誕生。

德軍在一戰潛艇戰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也培養了卡爾·鄧尼茨這樣的傑出軍官。英國恨透了德國潛艇,在《凡爾賽合約》中規定德國不得研製潛艇,並將所有潛艇交出來用作賠償。

年輕時的卡爾·鄧尼茨

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潛艇才借屍還魂,又演繹出另一場驚心動魄的“狼羣”戰役。潛艇從此作爲一種重要武器改變了海戰方式,奠定了霸主地位,並最終成長爲真正的王者!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