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銀行讓利步入尾聲了嗎?

銀行股

今年以來,因特殊環境的影響,國內實體經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壓力,一季度經濟更是出現了明顯下降的壓力。其中,從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經濟數據出現了同比下降6.8%的降幅,成爲了多年來非常罕見的數據表現。

不過,得益於國內抗疫成果的迅速好轉,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國內經濟數據卻開始出現快速回暖的跡象。其中,從分季度的數據顯示,經歷了今年一季度的明顯下降之後,二三季度國內經濟數據開始出現明顯回暖的跡象。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3.2%,而三季度同比增長4.9%。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722786億元,如果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經濟數據實現了由負轉正。

經濟數據實現由負轉正,確實非常不容易。縱觀全球範圍內主要經濟體的數據表現,中國也是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這從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國抗疫能力的持續提升,且在經濟復甦加快提升的背景下,完成了這一可觀的數據表現。

今年以來,實體經濟表現不佳,作爲以往有着“金飯碗”稱號的銀行業,則在特殊環境下,賦予了特殊的發展使命,即銀行需要加速讓利實體經濟。

很顯然,今年以來,銀行與地產行業的政策壓力是比較大的。前者,持續存在着加速讓利實體經濟的使命,且今年以來,銀行業尤其是國有大行的業績表現明顯受壓,一舉打破了以往銀行業躺着賺錢的黃金髮展狀態;後者,則是受到了房住不炒的壓力影響,且在近期,隨着“三道紅線”的出爐,對房企的發展經營壓力,則是充滿了挑戰。受此影響,房企也在投資、融資以及銷售等環節上,開始下功夫,並實施了一系列的戰略挑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房住不炒以及“三道紅線”的壓力之下,實際上意味着房企洗牌壓力正在加速上演,一輪優勝劣汰自然必不可少。

如今,實體經濟開始有所起色,這是否意味着銀行讓利已經步入了尾聲呢?

作爲百業之母的銀行業,雖然賦予了特殊時期下的特殊發展使命,但銀行業的興衰卻直接影響到國內金融體系的發展根基。由此可見,對銀行讓利實體經濟的行爲,更可能屬於適度讓利,並非持續非理性的讓利,因爲誰也不願意看到銀行業受到更大的風險考驗。

隨着實體經濟的逐漸回暖,國內銀行業的讓利壓力自然有所降低,但因銀行業本身屬於“躺着賺錢”的行業,因此銀行讓利估計還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不過,相對於今年上半年,四季度及明年,銀行業讓利實體經濟的壓力可能會有所減輕。從二級市場的表現分析,近期港股銀行股已經出現了明顯異動的走勢,作爲價格表現更爲活躍的港股市場,它的價格表現更是成爲了一個風向指標。從資本的角度出發,似乎看到了銀行業的政策拐點正在逐漸接近。

經過了一系列的壓力之後,銀行業的估值水平已經被極度打壓,尤其是港股市場的銀行股,基本上處於歷史估值低點區域。很顯然,作爲定價權在外資身上的港股銀行來說,隨着它的價格的快速回暖,似乎意識到國內銀行業的政策壓力以及讓利壓力開始有所減緩,這也是銀行業加快估值修復的契機。

不過,銀行的壞賬率及淨利潤下滑的表現,本身還是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但是,作爲一個政策主導的行業,自然不會讓其觸及系統性的風險,但上半年銀行業的壞賬提升壓力,仍然存在一個不斷消化的過程。此外,市場更爲擔心的是,銀行的股息分紅會否因此大幅下滑,仍然存在一定的未知數,因爲對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銀行股來說,股息分紅是它的根基,一旦股息率發生大幅下降的跡象,那麼將會從本質上影響到銀行股的中長期價值投資邏輯,這對大資金來說,也是最核心的影響。

因此,對銀行股價格的反彈,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近期銀行股的反彈,更多屬於對極度打壓後的估值修復需求,但要想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價格趨勢拐點,除了政策層面上的壓力顯著減緩外,仍需要看未來銀行業的股息分紅會否發生明顯下滑,同時銀行業的壞賬率及淨利潤的波動預期,同樣影響到大資金對銀行股的真實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