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話:父親,是一生不能失敗的事業。

但是,很多人因爲沒有跟自己的父親處理好關係,又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了一個失敗的父親或是失敗的母親。

今天,我們聽聽四位企業家講述他們與父親的故事。

只有強大到殺氣畢露,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

我們心中的愛從不匱乏。

劉楚成 廣州奧心通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楚成經營企業已經19年了。人生到了中場,他感覺“被卡了”,事業瓶頸無論如何都無法突破。他說,他就像活在一個冰火兩重天的世界裏,痛苦、迷茫、苦惱、彷徨揮之不去。他一直苦苦思考這些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2019年12月至今,通過學習中華文化,他找到了一個侵蝕自己整個生命的錯知錯見:“我要強大到盛氣凌人、殺氣畢露的樣子才能保護家人和自己。”

小時候,楚成的父親在意外中失去了一條腿,有一次在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受到了傷害。當時,母親就說,別人都有胳膊有腿,我們少一條腿就要受這樣的欺負。此情此景在劉楚成年幼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那時,幼小的楚成凶神惡煞地衝到了對方家裏,要找對方報仇……

從此,楚成就認定,自己的拳頭一定要比別人的拳頭更有力量,這樣才能保護父母,保護自己。這樣的知見,在不知不覺中主導着他的意識、語言和身行。他會對他人懷有敵意,他不敢信任任何人,他和世界都充滿了對抗。

這份強硬的背後,恰恰是自己一顆不安寧、不安全的心。

一直以來,他憑着自己的拳頭打下了一片江山,成就了一份事業。然而,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卻一直不敢上市,不敢把公司帶到公開發行的股票市場,恐懼與同行的競爭。

兒時的經歷固然會激發我們的力量,但是同時也障住我們成就更大事業,攀登更高山峯的路徑。事實上,我們能鏈接多少人,事業的舞臺就有多大,當我們與他人充滿了對抗,事業的舞臺就會越來越小。

如今,楚成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修復了心上的傷痕,愛與溫暖從心中流淌出來,溫暖了自己、家庭和企業。

他說:

“找到這個錯知錯見,是豁然開朗的醒悟,感動萬分。

我的心有了回家的感覺,我渾身充滿了愛的力量和溫暖。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客戶的痛點,也深深地知道了客戶的隱性需求。我們將用一份仁愛之心做產品,讓產品有溫度,讓產品超越客戶的期待。

我也找到了企業的使命:爲民族的傳感器事業添磚加瓦,致力於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達成,爲車聯網時代實現自動駕駛而持續地去努力,讓世界都用上中國的傳感器。”

錯知錯見2

自己怎麼做,父親都不認同。

正知正見2

和父親的對抗,是和父親的仁愛之心對抗。

孟祥峯 布穀鞋業董事長

一直以來,孟祥峯都會和父親對抗,他覺得無論自己怎樣做,父親都不認同自己。於是,他的心中埋藏起了一份對父親的怨。

然而當他鏈接自己的孩子時,他感受到自己對孩子的心,就是全心全意地想讓孩子越來越好的心。他想讓孩子出國,去見更大的世界。此時,他想起自己上小學的時候,當時父親同樣是到處託關係希望能讓兒子有機會到縣城裏讀書。

這不就是父親的心嗎?他突然明白,自己和父親對抗,不就是在和父親的仁愛之心對抗嗎?認識到這一點,他放下了對父親的怨和傲,修復了和父親的關係,同時也修復了和家人的關係,家庭溫暖起來。

父親承受着生活的壓力,回到家難免情緒不好,再喝點兒酒,就會對孩子比較嚴厲。因而,孩子就會在心中埋下一份怨,與父親較勁,乃至於不尊重父親。

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是湧泉之恩。如果我們跟父母都較勁、不尊重,又會尊重誰呢?

祥峯原本可以成就一份更大的事業,但是心中有一份怨,這讓他四處爲敵,讓他很難與合作伙伴、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和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也存在着深深的隔閡。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自己有了兒女,就能體會到那顆爲人父母的心。更重要的是,我們和父母親較勁,這份心境也會傳給自己的兒女,兒女也會和我們較勁。

家族當中往往會有一種基因在傳承,在心理學領域被稱爲基因標記。一個因素,標記在我們的心裏,我們也會把它傳給兒女。我們和父母親較勁,未來兒女也會和我們較勁,如此,家庭就失去了溫暖、失去了成長的力量。

錯知錯見3

接班是“做父母的事情”。

正知正見3

接班,不僅是傳承父母的事情,而且是傳承父母的初心。

楊婉如 佳寶集團二代董事長

佳寶是一家從種植到生產和品牌經營全產業鏈的40年食品企業。

12年前,父親將創下的事業傳承給楊婉如以及她的團隊。

當時,她覺得這份事業是父母的心血,需要兒女傳承。她的觀念就是:我要做好父母的事情。

在開始的幾年經營中,她的內心常常生起抱怨。抱怨父母傳承下來的事業工藝如此繁雜,讓她很難創新。這種怨念成了她發展事業的障礙,常常呈現出各種懈怠。

然而,當她來到山裏看原料、在與農戶深度接觸中,她終於讀懂了父親的初心。

婉如到湖北、湖南和廣西各地找種植基地,有一位農民大叔將她的手握着,內心流露出喜悅,說:你們來了就好,來了我們的水果就有好收成!

那一瞬間,婉如感受到那位大叔手中握着的溫暖像是父親的溫暖,是一種期待和託付!那一瞬間,她想起了父親在將事業交付給自己時說的那一句話:農民不易!

父親特別牽掛農戶,每年掛果時都要去各種基地看收成!父親講得最多的就是,如果沒有人收購水果,水果只能爛在樹上,第二年農戶就不願意呵護果樹、也沒有好收成了!

父親的“農民不易!”久久地迴盪在婉如的腦海中!她好像看到了事業的本質!

她寫下了自己的使命:成爲佳寶百年企業的奠基者,成爲良知企業的引領者。她不再覺得是在“做父母的事情”,而是要傳承父母創業的初心,帶着敬畏和感恩做食品,善待農戶,善待員工。

婉如說:“我的內心湧出對佳寶這份事業的崇高感、使命感,其力量無窮!

錯知錯見4

等父母生病了,再看病。

正知正見4

治未病,孝父母;健康之道,吾性自足。

朱仙芝 浙江溫州張和堂國醫館創始人

朱仙芝曾經是一名公立醫院的西醫大夫,也做過幾年基層人民醫院的院長。父親身患重病去世,成了她人生的轉折點。

父親48歲那年,身患肺癌晚期,仙芝瘋狂地帶着父親到處求醫,找到上海最好的醫院,又找到最好的醫生,不惜一切代價挽救父親的生命。然而,不到一年時間,父親的癌細胞全身擴散,病情無法控制。最後,父親丟下了仙芝和媽媽,離開了人世。父親的離世讓仙芝痛心疾首。

她在想,天底下還有多少父母像我的父親一樣承受着如此病痛的折磨呢?

她在想,天底下有沒有一條光明的健康大道呢?

她在想,如果人世間能呈現出無病、無醫、無藥的景象,那該多麼美好。

《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打開了仙芝的心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

原來,老祖先早就告訴我們,健康之道,吾性自足。懂得健康之道的人是可以健健康康活到百歲的,人體原本就有自愈能力,只是我們沒有開發出來。

於是,仙芝辭職創業,走進了中醫的殿堂。她要遵循中華醫道,做到未病先防,小病早治,大病自然離去。雖然自己的父親已經走了,但她相信,有更多的父母正渴望着健康。

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經濟的成長。但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要快速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很多人都是遠離家鄉,離開生育自己的土地上千或者是幾千公里。我們的飲食習慣和兒時的飲食都已是天差地別。

衣食住行等外在事物容易適應,而我們的生理系統、心理系統、基因系統不大容易適應。因而,這就導致了許多人出現了亞健康狀況,這正是中醫最好的發展的空間。

遵循中華醫道,調攝身心,健康之道,吾性自足。

中華文化是解決人生重大問題的文化。每個人生命當中都有一些問題亟待去解決,而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之道。

明心淨心,找出錯知錯見,人生和事業的舞臺原本如此寬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