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樊秀娣

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

其中,對於目前存在的“非名牌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晉升甚至更廣泛的社會活動中遭到歧視的現象多有涉及,也闡明瞭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措施。

這裏所說的“非名牌大學”,大致是指中國大陸未能進入原“985工程”和原“211工程”(以下簡稱“兩大工程”)的高校。

雖然早在2016年,教育部便已發文終止兩大工程,但相關歧視還很嚴重,有不少人因爲本科是“非名牌大學”,受到嚴重不公平對待。

例如,已經在校企招聘中名列前茅者,卻僅僅因爲本科非兩大工程院校而被拒之門外;有的高校期刊公開聲明只接收“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投稿。

對此,竟然還有許多“非名牌大學”的師生爲之叫好,因爲他們認爲這種期刊把事情放在明面上,至少沒有耽誤他們的時間和精力。

由此可見,現實中“非名牌大學”的身份把人傷害得有多深。

事實上,對於“非名牌大學”身份遭歧視這一問題,公衆早就期盼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然而,這次《總體方案》的出臺,能否切實給這一問題帶來根本性的改變,社會各界對此很是關注。

“學歷背景”歧視問題是上世紀初“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稱呼叫開後才逐漸升溫的,如僅從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的角度看,可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但“非名牌大學”身份的公民在各社會領域享有與“名牌大學”身份的公民同等的公平競爭權利,這是國家法律賦予公民的平等權,理應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從我國現有高等教育狀態格局看,大多數人進不了兩大工程高校讀本科是不爭的現實。

且看2018年我國大陸省份原“985工程”院校的錄取率,錄取率最高的省份——天津市爲5.18%;其次是上海市,爲5.33%;北京市名列第三,爲4.29%。

而升學率最低的安徽省,比例僅爲1.10%。

全國大陸有16個省份的原“985工程”院校錄取率在2%以下。

再看2018年全國大陸省份原“211工程”院校的錄取率:錄取率最高的北京市爲13.99%;其次是上海市,爲13.58%;再次是天津市,爲12.68%。

而錄取率最低的廣東、廣西兩省份並列均爲2.74%。

除了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青海省外,全國大陸其他省份的錄取率都低於10%。

“非名牌大學”身份遭歧視的問題已經成爲社會普遍焦慮的一個主要緣由。

當前,中國大多數家庭父母的主要煩心事就是如何讓兒女一路晉升至重點學校,因爲只有進了重點學校,纔有機會進入兩大工程院校就讀。

事實也的確如此。

當前,我國兩大工程院校的錄取名額幾乎都被重點高中包攬。

僅以教育資源相對寬裕的上海市爲例,幾大名校高中已經佔去本地兩大工程高校的一大半名額,剩下的一些名額也被其他重點高中“瓜分”。

這導致有一大半上海高中的畢業生與本地兩大工程院校“毫無瓜葛”。

上海尚且如此,其他省份兩大工程院校入學名額被各省份重點高中“包攬”的情況更加嚴重。

所以,要想躋身“名牌大學”,必須先進重點高中,而想要進重點高中,一定先要進入“好初中”“好小學”“好幼兒園”……這不能責怪家長,讓自己的孩子未來發展受限、學歷身份受到歧視,哪個家長和學生願意呢?

中華民族崇尚知識,“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深入人心,爲人民羣衆提供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已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

而在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上政府關注和解決“非名牌大學”身份遭歧視這一問題,將是爲人民羣衆辦的一件大實事。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總體方案》的宗旨。《總體方案》明確要樹立正確用人導向。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爲導向、以崗位需求爲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相信只要《總體方案》切實推進,各級各類人才憑真才實學公平競爭的機制就會不斷完善,“非名牌大學”身份遭歧視的現象也會不斷減弱,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人才成長環境終將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