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牙的長久穩固離不開寬度、高度和密度達到一定標準的牙槽骨,當我們的牙槽骨滿足不了種植條件時,就需要植骨來幫忙。

針對不同的缺牙區域和不同的缺損程度,可以選擇合適的植骨方式。

牙槽骨通常是由外側比較緻密的皮質骨包繞比較鬆軟的松質骨組成的。人工牙根植入到牙槽骨後,需要牙槽骨的生理改建才能牢固的結合在一起。皮質骨比較堅硬,對抗外界刺激能力比較強,但是血液循環比較差,所以骨結合主要靠血液循環比較豐富的松質骨來完成。

牙槽骨過於疏鬆,人工牙根就像種在疏鬆土壤上的樹木,禁不起風吹雨打;牙槽骨過於堅硬,人工牙根就像釘在鋼板上的釘子一樣,沒有韌性根本固定不住。

骨吸收的越多,松質骨就越少,最後形成的骨結合強度就會越差。

根據牙槽骨缺損的形態和嚴重程度不同,植骨的方式主要有GBR(骨引導成型術)、骨劈開、骨擴張、塊骨移植和骨牽引。

少量的水平向骨缺損(寬度不足),一般採用的方式是GBR,具體的方法是骨面上打孔建立通路,通過填充人工植骨材料形成穩定的佔位,經過充分的癒合達到骨重建的效果。缺損量比較大的話,操作也會相應的複雜,甚至還要取自體骨與人工植骨材料混合,促進成骨。

骨劈開和骨擴張主要用於多顆牙連續缺失又同時水平向少量骨吸收的狀況,需要用到專門的器械如超聲骨刀,在牙槽骨上形成深的切割刃,再用器械撐開牙槽骨。

非常嚴重的水平向骨缺損一般就要用到自提塊骨移植,一般在下頜智齒的頰側取一塊自體骨,塑形後固定到骨缺損區。

簡單來說,缺損越嚴重操作就越複雜,預後也就相對越差。

上下前牙區本身骨寬度就不足,一旦牙齒缺失就會導致很嚴重的骨吸收,不僅影響種植體植入後的骨結合,由於牙齦和粘膜是附着在牙槽骨表面的,牙槽骨吸收也會導致牙齦萎縮,影響美觀,所以前牙區的種植通常都是需要植骨確保骨的寬度和高度。

上後牙區有一個很重要的解剖結構叫上頜竇,牙根本身就離上頜竇很近,牙齒缺失會導致上頜竇氣化膨大,進一步導致骨高度降低,種植時需要上頜竇提升增加骨高度的比例達到一半。

上頜竇提升分內提升和外提升,目的都是爲了把上頜竇內的粘膜玻璃提升上去,形成空腔,填充植骨材料,誘導成骨。

內提升創傷相對小,但是提升的範圍有限。外提升需要頰側骨壁開窗,操作相對可控。

牙周炎會導致牙槽骨吸收,牙齒的缺失會進一步導致牙槽骨廢用性吸收,最有效的方法是預防。有問題的牙齒及時治療,預後差的牙要儘快拔除,儘早種植纔是正確的選擇。

相關文章